“过年和妈妈一起在家看视频学做剪纸和中国结来布置住处,很有红红火火过大年的氛围。”老家山东的张静和父母二十年来第一次留沪过年,2月14日,张静通过线上预约来到虹口区文化馆领取了中国结制作材料包。张静说,今年春节,她和70多岁的妈妈选择宅家,大年初一娘俩已经通过虹口区文化馆发布的教学视频做了剪纸。
虹口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月初以来,该区通过线上线下活动,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携手区文旅局、区文明办、区融媒体中心等单位和各街道联动的方式,举办200余场文娱活动,为原地过年的市民准备了丰富的“文化大餐”。这其中不仅包括免费理发、影片音乐鉴赏、艺术欣赏送图书、写春联、送福字等活动,文旅部门还专门为“原年人”量身订制了旅游线路——围绕虹口的历史、文化、建筑、风光、美食等主题,推出红色印迹、犹太足迹、海上旧里、建筑之美、摩登之心、滨江秘境6条线路,其中黄竞武烈士故居等部分景点是第一次对外推出。同时,虹口区还启动了“虹口•年味—关心关爱留沪过年外来人员行动”,虹口区团区委等部门、各街道纷纷推出关心关爱留沪过年外来人员志愿服务150余项,全国文明单位、文明实践点虹口图书馆为菜场书屋赠送图书。另外,辖区内12处室内外体育场所采取预约方式向全体市民免费开放,2月11日至23日心理疏导服务专线63930010同步开通,让留沪过年的人们过个健康祥和的中国年。
节前,虹远环境保洁公司员工王卫华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春联、手织绒线手套、口罩……原来,广中路街道组织了“安心留沪,你我共助”慰问春节留沪户外工作人员系列活动,广中路街道恒业居委恒爱编织队的队员们编织了绒线手套送给他们,街道在礼包里附上了爱心理发券,希望他们可以在春节期间抽空犒劳一下自己。活动现场,广中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的志愿者挥毫泼墨,为留沪过年的环卫工人书写了50余幅充满喜庆吉祥寓意的春联。志愿者还特意制作了花草纸灯笼赠送给他们,希望温暖的灯火能抚慰大家的思乡之情。
曲阳路街道为外卖平台“饿了么”曲阳路站点的过年留沪骑手们送上了防疫物资及迎新慰问礼品,邀请外卖小哥们参观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快递小哥们就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与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和体验。该街道还为留守的虹联菜场职工、摊主送上了各类书籍和杂志,并向他们致以节日的问候。“我们喜欢看书,今天收到送来的杂志和书,特别高兴!”虹联菜场一位摊主表示。
虹口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江湾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在本市中心城区最大的保障房基地彩虹湾启动了“虹口·年味—关心关爱留沪过年外来人员行动”。据了解,彩虹湾地区公租房居住着许多为虹口区北外滩地区开发建设等工作的外来人员,今年有500余人响应号召,在上海就地过年。江湾镇街道特色文明实践站市民驿站食堂准备了两种年夜饭套餐,供留沪外来人员选购。同时,还向公租房彩虹工坊青年中心提供了200余本书籍。来自湖北的26岁白领陈小兰表示,“虽然这次不回家过年,但虹口区和江湾镇街道为我们准备了好多服务项目,让我们有了家的感觉”。
嘉兴路街道特色文明实践站市民驿站一分站社区食堂在春节期间提供优质的熟食、半成品,让“原年人”不回家一样吃上热乎乎、香喷喷的饭菜,春节期间该街道还举办“音乐下午茶”线上直播,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娱乐生活。
江湾镇街道举办邮商联盟志愿服务队“暖心留沪人员新年活动”,邀请8组“原年人”家庭拍摄全家福。张丽夫妻俩带上宝宝和外婆一起来拍全家福,她说,会把照片寄给远方的家人,并通过视频电话的方式诉说思念之情。
和同学相约上滨生活广场的长青学校七年级学生小刘,正好赶上一场“金牛贺春,乐嗨过大年”文艺小分队元旦新春进商场文艺演出。春节期间,虹口区文化馆的文艺小分队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精神,积极开展“大地情深”上海红色文艺轻骑兵元旦新春走基层活动,在春节前后通过形式多样文艺活动为商圈、白领、部队、学校、社区等单位送上精神食粮和温暖祝福。文艺小分队还将在大年初一、大年初二、大年初五、大年初七开展海派相声、DIY项链饰品等四场活动,为广大群众营造欢乐年的氛围。
关爱小刘这样的“小小留沪者”,相关街道也行动了起来。凉城路街道锦苑居民区开设了小小课堂,做功课、做手工、画贺卡,还能参加消防演练、帮小区清理绿化带垃圾等。四川北路街道在新春来临之际开展了“用爱守护·喜迎新春”“用爱守护·福字迎春”“用爱守护·快乐新春”系列活动,三场活动合计共有100多名留沪建设者的孩子参加,丰富的活动让留沪的孩子们过上一个愉快的春节。
据悉,2月16日,虹口足球场将首次在过年期间开放,为原地过年的足球爱好者提供运动聚会的场所。利用虹足场外通道改建的5片标准羽毛球场地也将全新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