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中午,由虹口区政府新闻办、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的民生系列在线访谈节目《城间事》推出第二期直播,邀请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耿彧走进区融媒体中心演播室,以《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民政服务和社区治理水平》为主题与主持人开展对谈,阐述当前重点工作,畅谈工作设想。
主持人:耿局长,提到民政工作,我们率先想到的就是养老服务,因为我们知道,虹口是一个深度老龄化的城区,老龄化程度全市第一。所以一直以来我们区委区政府都十分重视养老服务工作,那节目的一开始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虹口全区养老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耿彧:虹口的老龄化程度居于上海市首位,是一个深度老龄化的城区,目前老年人比例已经达到了42%。因此,我区在养老服务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2019年,我区出台了《提升养老服务的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家门口”“管家式”“智能化”养老服务工作目标。
一是做实“家门口”的养老服务,满足“走得出家门”的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一方面,我们大力推进养老设施建设,满足全区老年人的机构照护需求。目前,全区已有养老机构47家(含长者照护之家),全区床位数总计7581张,完全可以满足虹口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这两年来,为了应对失能老人、认知症老人的机构住养需求,我们还着手设置护理型床位、认知症照护床位。另一方面,依托覆盖全区的35家市民驿站,全区已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目前,全区共有70个助餐服务场所,其中,社区食堂11个,助餐点59个。有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28家、养老顾问点63个、标准化老年活动室192个。
二是打造具有虹口特色的“管家式”养老服务。全区已储备500名养老管家队伍。今年,我局梳理制定养老管家服务清单、养老管家星级评定标准等,评选出了16名金牌“养老管家”、42名银牌“养老管家”。
三是依托“智能化”平台,满足养老服务消费者的多元化养老需求。从“三个一”着手推进工作。一条热线,老年人只要拨打长者服务热线——36129000这个电话就可以获得帮助,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紧急援助、远程健康管理等。一个信息平台,就是全市统一的“上海市养老服务平台”,这个平台解决了老百姓急需的养老信息来源的问题,这个平台还汇集了全市各区所有的养老服务政策与资源等信息,我们通过定期更新相关虹口的养老服务机构信息。一键通智能产品,主要是为了解决高龄独居老人的家庭生活的安全问题,2018年以来,我们为全区2499名低保、孤老等困难老人安装了“一键通”紧急援助产品。这些老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通过固定电话或手机呼叫终端发出紧急求助信号,由系统平台做出反应,帮助求助老人联系110、120、119等社会紧急服务热线、还有老年人紧急联系人(主要是子女及其他近亲属),使老年人得到有效、及时的救助。
主持人:正如您所介绍的,“家门口”“管家式”“智能化”的特色养老服务给虹口的老年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另外,我们知道,上海市今年在全市5个区进行“时间银行”养老服务的试点工作。虹口区作为2019年先行试点的区域,现在进展情况如何?
耿彧:我区从2019年开始作为全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的试点区之一,先行开展工作,先在凉城新村街道、四川北路街道和彩虹湾老年福利院试点,今年已覆盖全区八个街道。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鼓励和支持个人为老年人提供非专业性的养老服务,按照一定的规则记录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时间,储入其“时间银行”个人账户,以便将来兑换相同时长的服务。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中服务的项目是以非专业性、非家政类的,目前,主要是情感慰藉、协助服务、出行陪伴、出行陪伴、文体活动、健康科普、法律援助、培训讲座8大类的服务内容。虹口区“时间银行”现有注册人数2681,提供服务者1263人,服务对象(受益老人)1418人。下一步,我们还将联系有意愿的高校学生、企业员工等加入“时间银行”提供相应服务,充实年轻的新生力量。
主持人:其实说到为老服务,我们虹口区各社区的市民驿站可以说是一个全方位的为老服务平台,那么我们想知道,现在虹口区的市民驿站都提供哪些为老服务,另外,除了为老服务,近年来驿站是如何适应虹口发展,满足全年龄段人群需求的呢?
耿彧:在市民驿站内设置了助餐点、养老顾问点、老年人日托站、家庭医生诊所等,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全区35个市民驿站中,已有5家嵌入长者照护之家,满足社区老人对喘息式照料服务和短期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在满足老年人大众需求的同时,我们还特别通过市民驿站,集聚各类为老服务组织,提供个性化养老服务。
建设群众“家门口”的服务站、切实满足全体虹口市民的服务需求,是我们建设市民驿站的既定目标,也是习总书记前年视察虹口市民驿站时对我们提出的殷切期望。为了落实好习总书记的嘱托,办好群众家门口的服务站,我们出台了《虹口区市民驿站高标准建设导则》,主要从拓展服务空间、服务功能、服务时间、服务对象上进行深化。整合资源,将社区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公益服务设施纳入市民驿站延伸点,实行统筹管理、统筹服务,实现服务空间从4.5万平方米拓展到7.7万平方米。在原有“党建群建、生活服务、就业服务、事务办理、心灵港湾、网格化管理+特色服务”的“6+X”服务功能基础上,新增社区食堂、家庭医生诊所,增设烘焙、健身、亲子等一些受上班族欢迎的项目,依托市民驿站线上平台建设“指尖驿站”,延长驿站服务时间、驿站实行全年无休等举措,实现驿站服务对象向各类人群拓展。
主持人:我们知道虹口近些年积极进行社区治理创新。特别是大家都知道的“全岗通”“周周转”“日日清”等这些创新机制都进一步为社区治理开拓了新的思路,那么在创新社区治理方面,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我们都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
耿彧:社区治理的关键核心就在于人,治理的效果好不好在于每一位亲历者的体验和感受。因此,社区治理的方法要围绕三个“用”:工作实践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居民群众受用。
比如说,居委会“全岗通”工作机制。“全岗通”工作机制在2016年8月在我区首创,并在2017年向全市推广。2016年开始,我们在全区提出打造一支“一专多能,全岗都通;一人在岗,事项通办”全科医生式的居委会干部队伍,打破了条线壁垒,居委会干部有更多的时间走街串巷、服务群众。2018年,我们通过对全区37万居民办事、服务事项进行梳理、分析,根据群众的办事、服务需求,发布了“不见面办事、零距离服务”两份清单,并依托“市民云”建立全区统一的居民网上办事服务平台,居民可通过移动终端在线查询、办理事项,实现办事居民“一次上门”或“零上门”。目前共有“不见面办事”事项82项,“零距离服务”事项55项。2019年,我们提出让居委会把虹口每一个社区建设好“每周自下而上提出一个小目标,每周完成一个小目标”作为目标,小区中的每一个微景观、微空间,都是居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居民协商共治后的成果。今年,为了帮助居委会解决纷繁复杂的社区问题,我们还建立了“日日清”约请机制,居委会能够约请行政部门一起参与社区治理,把行政管理力量和社会资源聚焦到基层,解决居民多元需求,努力实现社区问题“当天事、当天办、当天报、当天清”,做到“当日事、当日清”。
主持人:兜底保基,开展好社会救助也是我们民政的一项重要工作。那么目前在新常态下,我们是如何探索开展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工作的,您能不能也介绍一下?
耿彧:一是根据救助对象的困难程度和致贫原因分类救助,分别给予相应的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从困难对象的需要出发,积极对接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相关救助政策和社会化帮扶力量,有针对性地解决困难对象实际问题。二是关注困难家庭面临的能力不足、机会缺失等问题,由“输血型”救助向“造血型”救助转变。充分依托基层救助干部、社区志愿者、专业社工等救助队伍,为困难家庭提供“造血”服务,包括政策宣讲、心理疏导、技能培训等,激发困难家庭自身的驱动力,帮助困难家庭走出困境。三是将走访、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作为居委会重要工作内容,建立主动发现报告机制,保持电话或上门联系,重点关注、及时了解掌握困难家庭的生活状况,对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及时纳入相应的救助政策,做到“应保尽保”。
主持人:转眼已经到了十三五的收官之年,马上开始谋划十四五的工作,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对于今后一个阶段的民政工作,有什么规划设想吗?
耿彧: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习总书记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改革创新,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地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明年又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谋划新阶段的民政工作,将以坚持党的领导作为主线,贯穿于社会治理创新的全过程;以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发挥好民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兜底作用,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每一个民政服务对象;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提升民政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整体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