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殷建华)
在梅雨季淅淅沥沥的雨中,嘉兴路街道创文志愿者魏志慧和女儿身穿蓝马甲,穿梭在辖区主次干道,母女俩的身影成了嘉兴社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嘉兴路街道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中,践行“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初衷,重在常态治理和精细管理两方面下功夫,社区创文从突击性的“创”转为长久性的“建”,坚持重日常、抓经常、促常态,倡导社区志愿者积极投身创文工作,持续推动城区面貌改善和提升社区文明程度。
泥泞小道变身柏油马路
沙虹路位于虹镇老街旧改地块,作为市政道路已被撤销。但其残存路段连通着东沙虹港路与泾东路,是周边居民出行前往四平路及附近地铁、车站必经之路。由于旧改地块重型卡车频繁出没,路面坑洼不平,每逢下雨道路泥泞不堪,车辆经过一个个积水的“小水塘”,溅起的泥浆让出行居民叫苦不迭。去年十月,街道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委托专业队伍对路段平整施工计划进行了评估,并及时制定了方案。经过6天的紧张施工,坑洼之地变成了一条崭新的柏油马路,赢得了过往居民交口称赞。
据介绍,嘉兴路街道在创文工作中,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整合各职能科室、部门、各居民区、辖区内各单位资源,建立联动巡查、整改机制,共同推进创建工作。如每天通过“城管通”系统对创文实地考察点进行巡查,每周各机关联络员对联系居民区进行巡查,每月安排市民寻访团进行对标抽查,部门汇总巡查发现的重难点问题后,协调相关科室和单位进行整改。第一时间修复了安国路沿街商铺台阶、大连路上被撞坏的公共绿化带护基、飞宏菜场门口隔离栏……据统计,街道共协调处理解决环境卫生类问题 120 个,违法建筑类问题180个,无证设摊问题50个等社区内“急难愁”问题。
因地制宜推动“新时尚”
“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时的指示言犹在耳。街道以此为动力,将垃圾分类工作与小区环境综合治理紧密结合,建立了街道-居委-居民区三级管理体制,狠抓居民习惯培养,严格落实监督管理,彻底提升小区内外环境水平,提高社区居民满意度。
为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街道依托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联席会议、制定垃圾分类工作居委考核、第三方巡查及居民志愿者管理办法等三项制度,建立完善了相关制度。同时,由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等共同参与,针对有楼层桶小区、无楼层桶小区和“三无”小区(无物业公司、业委会和维修基金的小区)落实精细化管理,因地制宜,实现了“一小区一方案”,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做好垃圾分类。
同时,嘉兴路街道在人防与技防结合上积极探索,在志愿者巡查的基础上,对辖区内四分类点位进行了统一改造,加装智能感应摄像头及语音播报系统,实现了各小区垃圾厢房投放情况的远程监督、实时对讲、线上查看等功能。据了解,截至今年6月底,辖区已实现垃圾分类全区域覆盖,湿垃圾日均分拣量达到420桶,平均每97户居民每天分拣1桶湿垃圾。
街道还开展了“美化家园”“清洁楼道”“门责管理”三大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整治小区环境脏乱、楼道公共部位堆物、商铺跨门营业等社区治理顽症。同时,发布小区物业服务红黑榜,鼓励物业企业跨前一步推动小区环境综合整治。截至目前,街道多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整治小区20个、楼道50个,清理僵尸车辆200辆,在社区内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创建高潮。
引导中青年成为志愿者
创文工作是全社会工程,如何让志愿者,特别是年轻志愿者加入进来成为社区较为关注的问题。嘉兴路街道以党建引领,不断创新举措,在将中高档社
区的居民“请出来”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以辖区内较有影响力的瑞虹社区为例,这是一个中高档社区,居民以中青年人为主,这也意味着他们大多数时间都不在社区。为了让这些居民也能融入社区,街道以“微课堂”“微治理”“微实事”“微项目”盘活了资源,让中青年志愿者乐于参与社区事务,投身创文工作。如微实事,针对居民反映集中的物业管理问题,与小区物业联手建立了24小时快速联动反应机制,加强中高档小区和石库门里弄的物业管理,实现日常维修“1小时上门,2小时修复”,赢得了居民好感。又比如微治理,发动社区居民志愿者参与“共享单车”停放管理,在重点区域联合瑞虹运营方、物业等各方力量,共同开展“黑车”整治和乱设摊整治,社区整体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让居民尝到了“甜头”,也更乐于投身社区的创文相关工作。
安丘社区以亲子俱乐部等活动平台凝聚人心,不断提升居民文明素养。白领志愿者魏志慧是某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她经常带女儿参加社区开设的6+1亲子俱乐部活动,并为居民分享自己的育儿理念、文明观念,成为俱乐部的骨干成员。创文开始后她和女儿立即报名加入了创文志愿者队伍。在一批这样的白领志愿者带动下,居民参与创文的意愿高涨,在社区内刮起了一股文明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