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上海已有200家社区发热哨点诊室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提供发热筛查、甄别和转诊服务,有效激活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神经末梢”。
近日,记者来到北外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地处超市、菜场环绕的居民生活区,这里每天一早就人头攒动。门诊入口处设置了体温测量仪,医务人员会一一询问患者是否去过外省市等问题,无论是自诉发热还是被测出体温超过37.3摄氏度,都会立即由专门的工作人员引导从专用通道来到发热哨点诊室。
这家发热哨点诊室由原来的呼吸门诊改建而成,位于一楼方便进出,又相对独立与普通门诊相隔离。33平方米的空间,被巧妙地划分为清洁区、缓冲区和污染区三个区域,并设置了医护和患者两个通道,有独立的通风系统,还内设一个“小间”,供等待排查的患者转运到上级医院发热门诊前休息所用。
“从3月31日至6月26日,我们接诊了35位发热患者,其中转运3人,均已被排除新冠肺炎可能。”中心主任杨永华告诉记者,“我们力争不遗漏一个新冠肺炎患者,在基层捕捉疫情的‘蛛丝马迹’。”
不大的空间内,详细公示着发热哨点诊室工作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就诊流程等,电子屏幕不断进行新冠肺炎疫情健康宣教。发热患者由专职护士进行体温复测,并进行身份验证和登记,再由医生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鉴别诊断,需要化验的患者抽血后标本放置于专用的转运箱传送,经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等情况则进入其他诊疗流程,如果是原因不明或有相关地区旅居史、人员接触史,不能排除病毒性感染的,或需要进一步检查的则引导到隔离区等待,由专用车辆转运到对口的上级医院发热门诊。
在专职护士肖丽云的桌子上有4本登记本,详细记录了诊室物品、环境消毒,工作人员每日体温监测,就诊人员信息,患者转运交接等情况。记者翻阅其中的一本就诊人员信息登记本,患者呼吸道症状、其他症状、流行病学史、诊疗情况等一目了然。由于需要长时间身着隔离服,医生护士通常只有在午餐时才一起大口喝水。
据悉,该发热哨点诊室和主要设置在大中型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分层铺设、上下联动,在实现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中不断显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