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温、询问、登记,最近,在凉城新村街道广灵二路居民区里,活跃着一位年轻女孩的身影,她就是区机关事业疫情防控突击队队员苏子奕。40多天来,苏子奕坚守岗位,为居民守好“安全门”。半年前,她还完成了上海市第45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
担当在社区一线
苏子奕今年26岁,是区图书馆一名员工,疫情发生后,得知文旅局招募支援社区的志愿者时,苏子奕主动报名,这一想法也立即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小区的大门就像是这个小区的“口罩”,是防控的第一线。在广灵二路居民区,对于每一位进入小区的人员,苏子奕都仔细询问并且测量体温,引导快递员将货品放在小区门口的指定位置。对于外地返沪人员,要求他们登记信息并及时送报居委。如今上海许多公共场所都要求测温,有些居民在外已经测过体温,回到小区再度测量时,会产生些许抵触情绪,此时她就会发挥图书管理员“耐心细致”的服务态度,为他们解释原因,原本不太配合的居民也很快表示理解,伸出了手腕。
兑现“成人礼”承诺
帮助社区工作者缓解基层抗疫压力,苏子奕从内心感到高兴,苏子奕的热心早有“口碑”。去年6月,苏子奕的骨髓与苏州一位15岁的孩童配对成功,在华山医院一间普通病房成功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挽救了一条年轻的生命,也兑现了她6年前“成人礼”时的承诺。
2013年,在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组织的十八岁成人仪式上,苏子奕志愿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6年间,她两次接到配对成功通知,前一次由于排位较后无缘捐献。去年,又一次配型成功的消息传来,苏子奕马上同意了。
捐献骨髓的一系列检查,苏子奕都独自完成。苏子奕回忆道:“在捐献前,需要每天注射动员剂让自己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升高,虽然这几天并不舒服,但是想到此刻等待我的病人更痛苦,我这点难受也不算什么。”
正式捐献时,苏子奕左右手臂都需插着针管,躺在床上整整六个小时几乎不能动。“但是最终看到那袋充满了希望的血液被医生带走,我还是特别高兴。”一个15岁的生命,通过苏子奕的爱心得到了延续。当对方提出想要酬谢的时候,被苏子奕谢绝了,只留下了一个杯子留念。
递交入党申请书
2019年9月起,苏子奕在虹口区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心就职,主要工作是服务读者、维护图书馆馆藏书籍、组织读书活动。在工作中,苏子奕认真负责,乐于助人,一直用一颗热忱的心去接待每一位读者,曾因帮助读者寻回失物而被写感谢信予以表扬。在生活中,她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兴趣广泛,同时又积极投身到公益活动中。
目前,苏子奕已经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用实际行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就像她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严格要求、刻苦学习、任劳任怨,用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抗阻疫情贡献力量,为服务广大读者奉献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