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殷建华)
早上9:10分,在东江湾路320号垃圾分类投放点位,一位阿婆把刚刚捡拾下来的菜叶拿过来投到湿垃圾桶里,远远的一位爷叔骑着电瓶车将一包厨余垃圾送了过来,他笑着说:“怕赶不上9:15分投放点位的截止时间,特地骑车过来”。
7月1日,上海率先成为国内立法施行垃圾分类的城市,至今已过了一个月时间。据介绍,近阶段四川北路街道的社区居民们以自发快闪活动、自编宣传歌曲、自制“破袋神器”等居民自治方式不断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投放已经渐成居民们生活的一部分。
编唱《垃圾分类之歌》
最近,在多伦路上一群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年人玩起了“快闪”。“我们一起来倒垃圾,垃圾分类要仔细,心中口诀请牢记,文明习惯从我做起……”原来,这是多伦居民区的一些居民自发组织,配合居委开展的垃圾分类推广活动自编自演的快闪活动。这首《垃圾分类之歌》,帮助居民牢记垃圾分类知识,由居民蒋淑君阿姨在居委干部小冯的指导下填词改编的。
年近八十岁的蒋阿姨退休前是语文老师,平时就喜欢写写诗歌、散文,是居民区里的文艺积极分子。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她积极参与到宣传活动中来,在和居委干部的交流过程中,他们不约而同想到了要通过歌曲传唱的形式来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蒋阿姨将垃圾四分类知识概括为“泔脚瓜果皮,收进湿垃圾,化学易燃爆,轻放有害里;纸塑玻金纺,放进回收里;其余放哪里,投进干垃圾”,简单明了,歌者朗朗上口,听者一听就懂。多伦居委宣传小组的志愿者们认真学习了这首歌曲,并在各类活动中积极推广,自编的《垃圾分类之歌》在社区得到了广泛传唱。
改良升级“破袋神器”
位于黄渡路的虹鹰大厦,是部队用房,该高楼建成于上世纪中期,垃圾分类之前每家每户通过各楼层的垃圾管道口投放垃圾。自从垃圾分类之后,在街道与部队的协调下,居委会协同物业封死了每层的管道口,并在楼下放置了四分类垃圾厢房。居民们在早上7:00-9:00,晚上6:00-8:00下楼来投放。
“看到居民湿垃圾破袋不方便”,6月中旬,垃圾分类志愿者周师傅就琢磨起了能不能在湿垃圾桶上“做文章”,于是他买来了钢条,将钢条的一侧锯成锯齿状,两端凹成钩状,卡进垃圾桶上,这一“神器”一出现,就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好评。
“扔垃圾的时候,只要在锯齿部位一拉,塑料袋里的湿垃圾就会掉到桶里,很方便!”恰巧来扔垃圾的季先生告诉记者,湿垃圾破袋的确很让人头疼,周师傅的这个“小发明”,让居民不再为破袋烦恼了。试用一段时间后,周师傅对自己的“神器”有了新想法,他说,锯齿要做得更紧密一些,才能勾破厚的塑料袋,同时要在“神器”两端打上孔,使之固定住,才能更牢固,防止滑动。
当被问及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的感受时,季先生道出了居民们的心声:“垃圾分类是麻烦,但习惯了就不麻烦了!”
据四川北路街道自治办负责人介绍,该街道共有绿账两网点位62个,分点位54个。其中商品房小区点位仅为17个,售后公房点位29个。这也意味着该街道82%的点位都是里弄公房、售后公房,其中70%点位是里弄公房。
由于没有成熟物业管理,里弄公房的垃圾分类是街道推进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四川北路街道通过街道相关部门指导,落实居委作为管理责任人,发挥居民自治作用予以推进。以黄渡居民区为例,覆盖19个弄堂、3125户居民,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统一撤除游街桶后,街道从人性化角度出发,指导居民区、环卫部门通力合作,定时上门收运垃圾,分类垃圾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通过前期扎实的宣传发动和循序渐进的工作推进,目前社区居民已逐步适应了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