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燕丽
原先路面高低不平,现在是一条由透水混凝土、沥青和塑胶铺设而成的彩色“坦途”;原先环境昏暗、四周墙面脱落,现在光线充足、充满绿植鲜花……近日,四川北路街道“创文”工作再显成果,百年老弄堂恒盛里经过改造焕发出“新生机”,居民们纷纷拍手称赞。
多年“痛点”变“景点”
恒盛里是条百年老弄堂,处于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内。作为本区著名的“花香弄堂”,恒盛里主弄堂内绿树成荫,但是,有一条支弄堂却因为“六间房”成为山一居民区的“痛点”。
“六间房”是六间连体的平层房,它是年代的特殊产物,作为历史存量违章建筑,曾被用来群租,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同时,“六间房”将里弄通道堵去了一大半,有碍周边居民出行,也令整体环境显得逼仄。
在开展“五违四必”行动中,街道一举拆除了“六间房”,打通了整个弄堂通道。之后,街道并没有“一拆了事”,而是一直在探索和思考如何运用好拆除后的空间,为居民营造出更好的生活环境。
最终,经过改造,这条支弄堂变成了居民的休闲交流区和运动健身区。休闲交流区里有各种绿植、鲜花盆栽,在它们的掩映下,一排排舒适座椅供居民在此安坐休憩;运动健身区安装了太极推揉器、臂力训练器、腰背按摩器等体育器材;这里的路面也颇为特别,路基是彩色的透水混凝土,主路浇筑了沥青,健身区路面则是塑胶材质。
增加适老性项目
现在的恒盛里,有了更多适合居民活动的场所,大家不出弄堂就能休闲交流。恒盛里居民袁嘉隆感慨地说道:“这条百年老弄堂变漂亮了,我们居住在这里感到幸福多了。”
居民的满意度、幸福感和街道前期细致的“民调”也息息相关。恒盛里有居民314户,其中逾60%是老人。改造前,街道相关部门多次召开居民座谈会,听取居民意见,并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增加了适老性项目,使居住在弄堂里的居民对改造项目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有居民提出,借此机会对里弄内的晾晒架进行更新,街道也及时回应和采纳。
经过多轮讨论和公示,恒盛里的改造分成休闲交流区、运动健身区、老年活动区、公共晾晒区和非机动车停放区等。街道还设计出自留种植区,让爱养花弄草的居民有用武之地。把家里种植的花卉移植到“自留地”里,既能使花卉更好地生长,又能让更多的居民享受到绿化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改造,为小区居民提供一个可以安全停留、开放友好,且能重塑邻里关系的可参与共治空间。
据悉,恒盛里改造成功后,街道将逐步对辖区内的其他老旧弄堂进行修缮和改造,使它们更适宜居民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