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顾俪)
“坚持记录,你就是垃圾分类小达人。”日前,曲阳路街道的17所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同学们都收到了一本绿色的“垃圾分类我能行”实践手册。作为“垃圾分类小达人”养成计划发起人,曲阳路街道未保办老师陈震表示,希望这份手册能帮助孩子们明白垃圾分类的意义,并在每日一记录的过程中养成做事持之以恒的行为习惯。
让孩子成为父母的老师
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从今年7月1日开始,垃圾分类正式进入法治框架。个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垃圾最高可罚5万元……伴随着垃圾分类即将步入“法治时代”,各单位和学校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垃圾分类宣传。陈震在对学校德育教育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有不少还停留在知晓“垃圾分类”这个名词,以及简单地用“二分法”进行垃圾分类的初级阶段。至于为什么要分类?分类的意义是什么?有些学生还不是很清楚。
是否可以在学校里开设常态化、系统化的垃圾分类课程?很多人觉得这样的课程有些小题大做,但陈震认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如今,这块内容的重点应以“垃圾分类”为主。“社会是由一个个小的家庭组成的,孩子有了自觉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后,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家长,好的社会风尚也能逐步形成。”陈震说。
推行“垃圾分类小达人”养成计划
从设计垃圾分类问卷,到编辑实践记录手册,目前,陈震已对“垃圾分类小达人”养成计划制定了详细的教学目标、方法和途径。
据介绍,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垃圾分类四分法”,中学阶段则引导学生多用环保类生活用品,比如减少使用一次性碗筷次数、学会废物利用等。手册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垃圾分类情况记录表”,表格分为垃圾名称、重量、我的感言三部分,学生需每天把家中丢垃圾的情况如实填写在这份表格中,其中垃圾名称需要根据“四分法”进行填写。陈震把填写表格称为“打卡”,计划开始后,每隔一个阶段,再由学校对每位学生的记录表进行评价。
陈震表示,表格并不会强制学生完成,但如果有学生能够坚持不懈每天“打卡”,在潜移默化中一定会对垃圾分类有全新的认识,并在反复做、重复做同一件事中,感受到坚持不懈的快乐。届时,街道和学校也会为这些完成“打卡”的学生颁发“垃圾分类小达人”的称号。
在曲阳牵线搭桥,及中国银行虹口支行的赞助下,计划已从本月开始分步实施。陈震希望年末能收到学生最真实的“打卡记录”,这些记录对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都会有启示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