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殷建华)
“是虹口和华师大一附中培养了我!”日前,代表全国高中思政老师向习近平主席汇报工作的“网红思政老师”陈明青回到了华师大一附中。在这所她长期执教市重点中学里,既有春风化雨般的思想浸润,也经常会擦出激荡的思想火花,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就这样播撒进了每一个高中生的心田。
让思政课“活”起来
从教21年,连续13年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说起这些,陈明青有着自己的“独门秘笈”。
“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在日常教学中,陈明青“既瞻前也顾后”,链接起了初中与大学的思政教育。她对大中小一体化教育的好处深有体会——在上海市开展的“宪法与美好生活”主题教育活动中,她和大学、初中、小学思政老师一起备课,制定了小学讲规则、初中讲法律观念、高中讲宪法内容,大学讲法律背后的法制精神的整体化教育流程。“打通堵点,防止脱节”,陈明青将这八个字作为高中思政课育人的重要目标,她认为这样才真正“明确了高中思政教育的边界”。
思政教育高度凝练,又似乎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但陈明青的思政课,却经常能让学生凝神屏息、茅塞顿开,这与她注重学科联合育人分不开。譬如,讲到“坚持党的领导”这一知识点,陈明青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穿插了历史、语文等学科内容。书本知识成了可感知、可理解的鲜活内容;在历史老师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到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陈明青为学生们条分缕析,细致讲述共产党的初心及那段历史的来龙去脉,并邀请学生观看《建国大业》《建党大业》等影视作品;语文老师从文学的角度讲授毛泽东诗词,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慢慢体味这位共产党领袖身处的时代以及他对时代的思考。相关学科的联合培育,从多个侧面阐释了“中国为何要坚持党的领导”这一知识点,学生在一次次思想洗礼中加深了认识。
在陈明青看来,思政课是活动性学科,需要反复实践。“两会”召开期间,陈明青启发孩子们思考:什么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两会”代表是如何产生的?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学生了解、理解了国家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在此基础上,陈明青还在课堂上模拟了“两会”,让学生当一回“代表”,他们有模有样地学着做提案、议案,履行“两会代表”职责。
华师大一附中的教师中有上海市人大代表、虹口区“两会”代表。为了更好地了解现行国家政治运行机制,陈明青鼓励学生们带着自己的课题与代表们去沟通、交流。高一语文老师刘金玲是上海市人大代表,也是虹口区人大常委会委员。高一学生吴承骏和同学们最近带着如何优化北外滩区域建设的课题跟刘老师进行了探讨。“未来的北外滩还有哪些可以加快推进的发展机会?”刘老师给了他们一些资料,并指导吴承骏去实地走访北外滩、陆家嘴等区域,比较差异,寻找答案。华师大一附中的高中生们还就盲校、“男女平等”国策、垃圾分类等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调查研究。陈明青认为,参加这些实践活动,不在于孩子们最终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而在于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去思考、调查、发现各种社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及时因势利导,为他们校准方向,教会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新时代青年的“引路人”
在素以培养研究型学生为己任的华师大一附中,陈明青的“独门秘笈”早已是学校的通用法则。校党总支书记王新告诉记者,学校通过学科育人、特色课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引领学生思想前行,在丰富的活动中不断启发、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德育”内化为学生的本能。在王新看来,“一个大写的人首先是爱国的,是品行正、能力强、素养高的”。为此,学校挖掘不同学科育人的特色,将课堂变为育人的主阵地。语文教研组以“读写一体课程”帮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政治教研组以“时政述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政治认同;理科教研组指引学生追求“严谨求实、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校的特色课程——经典导读、修身课程让每一个人变得更加丰富。学校调动资源汇编了四册经典导读材料,从宋辽西夏到二战,从儒家思想到荒诞派文学,从什么是哲学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通过四册个性化学程研究,以文史哲综合视角,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辩论、教师点拨“三管齐下”,一改德育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让学生自己“唱大戏”,德育老师则帮助他们开悟、启智。
同时,华师大一附中每年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参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通过集训、分散学习、跟踪培养,培养了一批“好苗子”。参加过培训的高二学生秦虹玙说,活动让她明白了信仰并非像头顶的月亮一样遥远,它也可以是脚底铺路的基石,所有信仰的细流,终将汇集成青春的图景。据悉,今年已有29名学子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学校还邀请中科院院士,复旦、华师大的教授入驻学校的华光论坛,“大咖”们从学术到人生,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释疑解惑、启迪心智。王新表示,希望通过这些举措,为学子们播下一颗颗种子,让他们从华师大一附中出发,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当青年使命,走向壮阔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