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孙凤越)
经过半年多的创作和编排,上海市文化基金重点扶持项目——由上海舞剧团原创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于12月21日至26日在上海市国际舞蹈中心公演。
提起《永不消逝的电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1958年由孙道临、袁霞主演的同名电影,那是一代人心中的经典。描写的是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联络员李侠(李白)与妻子何兰芬(裘慧英)与敌人巧妙周旋、殊死斗争的感人故事,以及主人公之间纯洁浪漫的革命爱情。历史如斯,英雄已去,如今,位于黄渡路上的李白烈士故居,依旧矗立在虹口这块红色文化的热土之上,每日接受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观众们的观瞻和敬仰。
此次,上海歌舞团以“传承红色基因,打造上海红色文化品牌”为己任,首次以舞剧的形式,再次演绎了那段激动人心的往事。上海歌舞团团长、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制作人兼艺术监制陈飞华认为,用舞剧的方式呈现当年那样一群有信仰的人物,是“人性的绽放、困难的绽放、理想的绽放。这不仅仅是一种创作,其实还是一种探索。”
近年来,国内外影视、小说不乏优秀的谍战题材作品,但是在舞剧领域,谍战题材还未曾尝试过。“不发一言”的舞剧如何表现谍战题材的复杂,也成为观众心中最大的疑问。为了将《永不消逝的电波》打造成一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剧组全体主创人员多次来到李白烈士故居实地考察采风,深入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并召开创作研讨会20余次,碰撞产生艺术火花,最终形成了文学剧本、导演创排脚本以及作品的音乐、舞美、服装等设计制作方案。李白烈士家属和烈士故居纪念馆也提供了许多从未面世的珍贵素材。
经过半年多的创作、排演,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终以大胆的艺术手法、当代的舞蹈语言、动人心魄的原创音乐、寓意深刻的光影切换,将国内第一部“谍战舞剧”呈现在舞台上。这部集青春色彩和浪漫情怀为一体的红色经典舞剧,将革命英雄的情怀完美地释放出来。
李白烈士故居名誉馆长吴德胜表示:“看过之后心灵受到震撼,音乐一出来就给人一种紧张感,打着黑色雨伞的人穿梭在雨中,一下子就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男女主角动情的双人舞,看得我眼泪都掉下来了。”李白烈士的孙子“小小李”看到舞台上的“奶奶”在打毛衣,就象他小时候看到奶奶在帮他打毛衣一样。李白烈士故居馆长何瑛说:“这部舞剧画面感很强,刚柔并济的舞蹈语言,让观众从传统的视角看懂了非常当代的表现手法,并且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融合在一起,让这部舞剧变得更加独一无二。”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传播的是满满的正能量,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缅怀先烈、前赴后继、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