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岚)
近日,一名上海高校教师报案称遇到电信网络诈骗,被骗走20万。公安机关根据线索顺藤摸瓜,在广西某地一举端掉涉案的电信网络诈骗窝点。至案发,已有50余名被害人受骗,分别来自于全国十余个省市,涉案金额共计140余万元。
分工明确逐步窃取信息
自2015年7月,主犯陈某A与陈某B共同出资购买了笔记本电脑、对讲机等作案工具,组织多名同乡,在当地一老宅内,利用QQ、微信等聊天软件进行电信网络诈骗。这个犯罪团伙分工明确,分为“拿料”“砍树”“取款”等多个环节。“拿料人”通过招聘网站获取被害人基本信息,交由“砍树人”伪装成被害人的熟人实施诈骗,最后由主犯将骗得的钱款取出分赃。
“拿料人”的工作是实施诈骗过程中最基础的一环,也是该团伙大部分人从事的工作。他们从58同城等大型招聘网站上搜集招聘信息里的人力资源招聘邮箱,冒充该公司的老板或者是法定代表人发邮件,谎称公司的通讯录丢失,请他们补发一份。警惕性较高的收件人,会识破骗局并无视这样的邮件,但仍有一些收件人很快就把通讯录回复过来。通讯录内通常含有员工的基本信息、联系方式,有些还包含了QQ号。“拿料人”正是利用了被骗者的疏忽大意,从招聘人员手中骗取公司内部人员的通讯方式。据“拿料人”交代,他们还会随机浏览一些QQ空间,通过QQ空间搜集被害人的人际关系,从而完善实施诈骗的谎言。
编造身份迷惑受害人转账
“砍树人”利用这些公民个人信息编织身份实施诈骗。他们伪装成被害人的同事、朋友、亲戚等,谎称自己有朋友生病急需用钱,若用自己的名义借钱事后不方便讨回,便想通过被害人的银行账户向朋友进行转账,并且在此过程中声称自己已经将需要转账的钱款转入被害人银行账户中,但由于银行转账的延迟性,目前还无法查到这笔钱款到账,同时发送一张伪造的银行转账凭证,让被害人轻信相关钱款已经到账。被害人在没有确认钱款到账的情况下,把自己的钱款转到了“砍树人”指定的银行账户。
8人团伙均被判处有期徒刑
在案件审理中,充当诈骗第一环节的"拿料"嫌疑人到案后,辩称自己只是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并未具体实施诈骗。检察官表示,分工式的电信网络诈骗有别于传统诈骗,在本案中,不同的环节、分工之间,具有层层递进、缺一不可的关系。根据《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多人共同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对其参与期间该诈骗团伙实施的全部诈骗行为承担责任。”因此,虹口人民检察院对8名被告人以诈骗罪提起了公诉。
目前已经到案并判决的被告人一共8名。其中,主犯陈某A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6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2万元;主犯陈某B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6名从犯被判处5至12年有期徒刑不等。
检察官提醒
值得注意的是,本案的受害者中,不乏海归博士、大学教师、公司财务等我们认为的“高学历”人群……人们常认为电信诈骗容易让老年人上当受骗。但随着诈骗手段不断翻新,被害人从传统认为的老年人扩大至各个年龄层次、各种受教育程度的群体。日常生活中,遇到涉及金钱转账问题,不要轻易相信对方换号码等说辞,最好能与亲戚、朋友联系确认一下是否是本人,或向当地派出所求助,以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