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了这么多年,终于拆掉了,以后我们这些老邻居又可以在院子里一起聊聊天、晒晒太阳了!”
4月中旬,在阵阵机器作业声中,搭建在优秀历史建筑武进路244号边门内二十多年的违建被成功拆除,不仅历史建筑公共空间的原貌得以重现,居民担心多年的安全隐患也彻底消除。
问题突出 多年违建成居民“心结”
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武进路244号是列入优秀历史建筑的“毗连式公寓”,自九十年代起,因出租收入可观、房屋面积不足等原因,部分居民便在公共区域私自搭起小房间,经年累月,逐渐扩展成由外至内共13间、150多平方米的一整排违章搭建。
入口处的花店不仅时常抢占人行道跨门经营,而且卫生环境差;租住在违建内的外来务工者较多,干扰居民的正常生活;违建的材质差,私拉电线情况严重,消防设施也不完善,安全隐患十分突出……由于违建的规模不小,也给楼内其他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最后演变成不少居民的“心结”,各类投诉一直居高不下。
在今年的街道大调研走访过程中,居民们对此反映强烈,希望街道尽快拆除这排违建,恢复历史建筑公共空间的本来面貌。
作为本市历史建筑相对较多的街区,补足“年代短板”也是街道的重点工作之一。基于此,街道相关部门随即会同居委会开展走访排摸,详细了解这13间违建的具体情况。
态度坚决 执法过硬不留余地
前期,城管队员上门口头告知时,搭建者大多玩起“躲猫猫”。而要张贴告示时,他们又“组团”现身“评理”,认为违建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且出发点是为了改善生活。
得知情况后,街道相关部门立即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分析,并形成一致意见:违建没有特殊,拆违必须坚持,先集中力量啃下“硬骨头”,让心存侥幸者放弃蒙混过关的想法。为此,街道率先拆除同路段一家“公”字违建,兵将入口处生意火爆的花店列为第一突破口,不仅协调相关单位拿出房屋原始结构图,指明违建事实,而且指定专人工作小组多次上门与搭建者和经营者面对面沟通。
一遍遍讲政策、说利害,最终成功说服其同意拆违。不久,其他12间违建的搭建者也陆续同意拆除。除了执法有态度有力度,对于家庭存在实际困难的居民,帮扶工作的及时跟进,也让执法有了温度。据介绍,其中一间违建的搭建者系低保户,患病的女儿每年所需医药费较高,出租违建收租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走访排摸期间,街道相关部门同步启动扶贫帮困工作,成功为其申请到一笔帮困款,缓解这户家庭的经济压力。
社区共治做好个性化拆后工作
与以往街道相关部门“全盘托底”拆违后续问题不同,作为社区共治主体的居委会、居民、共建单位等开始活跃在拆后工作第一线。据悉,在拆违工作启动前期,居委干部便围绕拆后公共空间的使用意向,逐一走访了楼内居民,并列出居民意愿排序清单。同时,邀请具备设计资质的社区共建单位为其提供专业的设计方案支持和改造意见。
“根据初步方案,我们计划在拆后的公共区域安装一排晾衣架,解决居民反映最为集中的晾衣困难;美化环境,增设一批绿植盆栽,并实行居民认养制;粉刷墙面,将其改成个性化的文化宣传墙;入口处加装铁门,防止外来车辆乱停乱放;翻修此前坑洼不平的路面……”居民区书记裴培林高兴地向记者介绍道。“待设计方案完全确定下来,我们会先反馈给居民,获大多数同意后再执行。”
截至目前,四川北路街道已成功拆除各类违建572处、12000多平方米,8个居委通过区内“无违建居委”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