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燕丽 通讯员 胡剑锋)
“喜报!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2017年高考本科上线42人,本科上线率达到9.9%,比2016年的5.8%提高了4.1%,创历史新高!”看着这张高考捷报,来自上海市虹口区的袁春清和郭彦俊两位老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上海对果洛州基础教育的援助终于结出了硕果!”
全情投入攻克高海拔难关
2016年9月开学伊始,作为虹口区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教育第一批),从未到过大西北的袁春清和郭彦俊老师登上高原,赴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任副校长和党政办副主任。
青海的壮丽景色为游人所称道,然而,长期在青海工作和生活完全是两码事。上海到果洛,海拔从0米陡升至4000米,氧气浓度随之下降了40%,与苛刻环境做“斗争”成为了他们到达青海的“第一课”。袁春清本来就有高血压,到了青海血压更是居高不下,于是降压药从一片增加到了三片;郭彦俊则因为高原反应而失眠,靠吃安眠药才能勉强入睡。
尽管如此,俩人每天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从未请过假。
他们推开一间间教室认真“旁听”,与授课教师亲切交流心得:“此处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才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道例题不妨多几个变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亲切的语气和专业的点拨,让民族高中的老师如沐春风。
很快,两位援青教师得到了该校老师的信任与尊重、学生的爱戴与欢迎。他们时常穿着红色的冲锋衣,穿梭在各教室、办公室之间,在高原热烈的阳光照射下格外醒目。于是,师生们亲切地称他俩是校园里“两团热情的火”。
潜心调研谋教育质量提升
“如果重新设计这堂课,应该先在这里铺垫一下……”通过一次次旁听调研,袁春清和郭彦俊发现学校目前的教育教学工作存在规范不够、效率较低的现象,如备课、课堂教学不够规范,作业布置和批阅不够规范,教研活动不够规范以及教学目标达成度低等,这些都制约了当地师资队伍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用上海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推动果洛地区教育质量的提升,袁春清和郭彦俊坚持参加每次的学科组长会议和学科组重大教学活动,“手把手”带领学科组长们开展教学研究,指导备课组开展备课工作。此外,他们邀请虹口区资深校长、专家给该校老师做了“如何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课题的选择与设计”专题辅导讲座;带领果洛州学校领导及学科组长团队前往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北虹高级中学和鲁迅初级中学开展教学交流活动,经过与上海学校专业团队的交流,果洛州的老师们开拓了视野、转变了观念、拓展了思路。
一位年轻老师表示:“两位从上海来的老师为人处事都很谦虚,和我们相处得特别好。像袁老师,每次听完课,总结老师在课堂上的优缺点都很中肯。每次哪位老师有了进步,他总是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值得一提的是,两位援青老师还利用业余时间梳理完善了包括“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教研组(备课组)活动规范”“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教学常规”等在内的《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管理制度汇编》。
心系学生千方百计寻资源
“太棒了!进球了!”“盖帽!漂亮!”在学校运动场上,一边正上演着足球大战,另一边则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篮球比赛。民族高级中学的同学们喜欢运动,然而,运动器械的匮乏一直困扰着师生们,制约学校体育发展。袁春清和郭彦俊了解后,萌生了为学校添置运动器材的想法。经过两位老师的不懈努力、多方奔走,一家上海企业向学校捐赠了一批教学用球,当近150个足球、篮球和排球运到学校时,同学们欣喜若狂!
此外,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学习内容,两位援青老师还积极联系虹口教育局,向学校摄影社团捐赠了摄影书籍和器材,并开设摄影讲座,吸引一大批同学加入学校摄影社团。
除了专注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两位援青老师还把目光投向了学校的贫困生。一年来,他们发动上海相关慈善团体、亲朋好友以及爱心人士,助学捐赠七万元,帮助了40多位贫困学生。
舍家别子,从大都市到雪域高原支教,源于两位教师胸中的教育情怀。袁春清说:“用我所学的知识、用我掌握的技能,发扬上海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帮助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提高管理效能,提高教学质量,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子女通过自己的努力,自信地走出大山,摆脱贫困,这既是我此行的任务,也是我个人的心愿。”两位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支教”的全新内涵,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他们会继续奋斗在雪域高原,为青海的教育奉献自己的力量。“高原的人们待我们热情似火,我也要用火一般的热情,将知识与爱播洒在高原。”郭彦俊说道。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扶贫开发重大战略部署,上海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政治担当不断强化扶贫协作。多年来,本区积极响应号召,不断深入推进对口帮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作为虹口区第一批援青教育干部人才,袁春清和郭彦俊就像两团熊熊的大火,不仅仅温暖和指引了当地师生,还必将感召与他们有着一样情怀的人奔向高原奉献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