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盛涤民)
一把钢锯竟然能拉出动人的乐曲?近日,在鲁迅公园举行的上海市民艺术节演出上,上海虹艺锯琴团的锯琴演出一亮相就引起了不小轰动。
相传,锯琴问世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当时,一位伐木工在休息时拨弄钢锯,发现竟然也能发出悦耳的声音,于是便有了锯琴。锯琴是一种无固定的位置、更无定调的“冷门”乐器,会演奏者如今少之又少。虹口又怎么会有一支锯琴团呢?
情系冷门乐器 成立乐团传承
锯琴在上海曾经创造过辉煌。1988年4月16日,上海音乐家协会锯琴专业委员会在全国率先成立,有会员108人。1992年3月,副会长陈志康研制的“中国锯琴”获得专利,被称之为“神奇魔锯”,他还在大世界设擂,获得了锯琴“上海大世界吉尼斯奖”。
可后来,上海的锯琴发展一度沉寂,一些前辈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这一绝活面临失传。锯琴爱好者佘瑞英暗下决心,一定要传承好这门技艺。2007年,在时任虹口区文化馆馆长张伟民的支持下,上海虹艺锯琴团成立,有40位成员,佘瑞英出任团长。
锯琴团的发展离不开前辈的指导,佘瑞英三顾茅庐,拜谒锯琴老前辈,恳请他们出山。原上海昆剧团团长李进,原上海音协主席、作曲家朱践耳,原上海交响乐团小提琴演奏家张琦等一批名家先后受邀走进了这个新生的乐团。
小众乐器要后继有人,培养接班人迫在眉睫。佘瑞英依稀记得,1990年,前辈陈志康曾在东风中学培训过一批青少年锯琴手,他们还曾在全国比赛中斩获奖项。时过境迁,当年的那些孩子们现在在哪里呢?佘瑞英找到当时的辅导员于国英,一边回忆学生的名字,一边去派出所查询。经过一番努力,这些小伙伴们一个个像变戏法似的“蹦”了出来。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些学生虽已成家立业,却依旧珍藏着这份人生中的美好记忆,完好无损地保存着锯琴。
钻研艺术不停歇 坚持演出展魅力
左手将一把锯木头的大锯片弯成不同弧度的S形,变化其音高,右手用马尾弓拉锯背,发出美妙的声音。十年来,成员们每周四都在区文化馆排练,雷打不动。前辈们毫无保留手把手教,新秀们虚心好学刻苦钻研。
锯琴团成员将锯琴技法和民乐风格揉入乐曲,开发了无伴奏演奏、立式独奏、与钢琴合奏等不同演奏形式,一把锯琴几乎可以演奏任何乐曲,甚至可以演奏京剧、越剧和沪剧等唱腔。团员们演绎的《梁祝化蝶》《你是我的阳光》《好人一生平安》等曲子意境悠美、如歌如诉,使听众们赞叹不已。
多年来,锯琴团还不遗余力地参与本市一些重大演出。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义演、上海国际艺术节“天天演”、沪港交流、奥地利“共鸣乐团”同台演出等“大场面”里都有他们的身影。同时,锯琴团还走进各社区演出,让听众领略锯琴的独特魅力。
造出新一代锯琴 衣带渐宽终不悔
锯琴发展一直受到琴源制约,为了解决这一困扰,佘瑞英特聘专业制造工程师毛家行研制新一代中国锯琴。经过一年时间,采用特选进口材料制成的锯琴“出炉”了。经演奏家试音鉴定,新款锯琴音色悦耳、音界清晰、音域宽广、穿透性强、操控性能优越,极大丰富了表演力。
如今,佘瑞英家的墙上挂满了锯琴的照片,柜子里堆放着一本本记录锯琴表演精彩场面的相册,笔记本上记载着锯琴排练和演出的点点滴滴。古稀之年的她痴迷于锯琴,放弃了自己的一切其他爱好。佘瑞英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医生告诫她不能劳累,以免风寒入骨、积劳成疾。可她全然不顾,为了团队联系上下、沟通四方,自出资金,鞍前马后奔波,可她却谦虚地说:“团队成员比我还要辛劳。”
锯琴早已成了佘瑞英生活的一部分,她在锯琴中找到了晚年生活的归宿,她说:“锯琴不仅带给我欢乐,也使我情趣高尚,传承锯琴艺术,将在我的余生中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