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雯珵)
第34届上海之春音乐节于日前落下帷幕,在这场艺术盛宴中,享誉全球的名家名团轮番登场,还有众多学生和志愿者参与了展演,上海市百灵鸟少儿艺术团的小演员们就是其中的一员。
常驻虹口的百灵鸟艺术团,多年来将目光聚焦于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将音乐培训送到他们身边。此次登台表演的这群小演员便是从大山里走来的,他们带着民族文化来到上海国际音乐节的舞台,唱响了心中希望的歌谣。
穿着父母亲手做的服装、头戴银饰,自信地走秀、跳舞、唱歌……来自祖国西南边疆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省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城关第四小学的孩子们,在音乐中展示着他们的民族文化。12岁的杨晔在《苗乡阿朵春之舞》中排在队伍的第一个,他跳得格外认真投入。他的父母在江西打工,一年回家两三次,每次都是过四五天就又要离家了。杨晔最大的心愿就是:“想让爸妈多回家,但不奢求,就希望他们在外面平平安安的。”
城关第四小学有8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次,他们还带来了一个特别的节目——音乐剧《爸爸妈妈在哪里》。11岁的邰雪舒是剧中的小女主人公。她表示,第一次唱的时候,那段“爸爸我很想你”的歌词让大家都哭了,唱出了留守儿童的心声。“虽然我很想爸妈,但是我知道他们在建房子,我希望他们健康快乐。”校长杨凡仙告诉记者,这些孩子们都特别懂事,趁着这次到上海来的机会,大家还去了科技馆、东方明珠,“看到的、学到的都是县里没有的,孩子们很珍惜这次机会。”
据了解,此次共有470余名来自贵州、广西、福建等地的少数民族学生,以及本市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参加了演出。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和感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舞蹈《苗家板凳娃》、琵琶歌《侗家娃娃爱琵琶》、民族舞剧《最美的小凤凰》等精彩表演让人目不暇接。来自福建福安市坂中中心小学的畲族学生还带来了福安市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目——平讲戏《赠金钗》。
从大山到“上海之春”,孩子们之所以能登上国际音乐节的舞台,离不开上海百灵鸟少儿艺术团理事长袁贤良和著名作曲家杨绍榈的努力。袁贤良热衷于做慈善,尤其是帮助困难学生。十多年前,他在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捐赠物品的时候,被孩子们怯生生的目光刺痛了,他想改变这些孩子。于是,袁贤良组建了上海百灵鸟少儿艺术团。艺术团成立初期,他就选择了虹口作为办公点。在他看来,虹口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少学校、社区都很注重开展文化教育,开展活动都颇为顺利。常年来,虹口成为了袁贤良和“百灵鸟”们的常驻地之一。
随着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陆续加入,艺术团里的“百灵鸟”越来越多,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共鸣,登上了大舞台,变得更加开朗、自信,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