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举珍查阅老地图
温举珍手绘骑行地图
温举珍骑行万里的“老坦克”
上海的泥城桥、八仙桥、洋泾浜……年轻人也许听到过这些地名,却很难在如今的地图上指出大致方位。不过,在温举珍的家中,这些耳熟“难”详的地名,就静静地躺在他所收藏的上海老地图中。随着他的指引,这些地名仿佛“活”了起来,把我们抓回了历史中一个个精彩段落。
今年73岁的温举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地图迷”。12岁,他偶然间在新华书店买了一份《上海市市区图》,从此入了“坑”。他把地图当成小说一遍遍翻看。“那时候,我喜欢和同学们在课间一起玩猜各省省会、各国首都的游戏,时间一长,我的地理方位感越来越强,对地图的痴迷也越来越深。”50年来,温举珍收藏上海地图、体育地图、折扇地图等共计2000册。不仅如此,他还根据收藏的地图自己手绘骑行地图,约上三五好友或者独自一人踏上“征程”,用双脚丈量神州大地。
执着13年,上下册地图“合璧”
温举珍书房的一隅,专门用来放他这些年四处淘来的地图,并取名为“温举珍地图收藏馆”。他对上海地图尤为钟爱,至今他已收集到百余年来的上海地图700余份,其中解放前的老上海地图60余份、解放初5年内的老地图30余份。对于温举珍来说,藏品是他的“心头肉”,但是收集的经历也是一笔可贵的财富。在收藏一套发行于上海解放前夕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一名商用地图)时,温举珍颇费了一番周折,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有一些传奇色彩”。
1989年的一天,藏友小郭告诉温举珍,在太原路上见到一本解放前出版的上海地图册,摊主开价80元。温举珍问了一些特征后,判定这正是自己心仪已久的图册。于是,他和藏友小郭一起杀到太原路将它拿下。可遗憾的是,这本图册只是上册,只包括延安路以北的地图内容,路南的南市、卢湾、徐汇等地区均在下册中。也因此,下册地图让他牵肠挂肚了好多年。
直到1992年,温举珍在福佑路又看到了这套图册。摊主开价2000元,不拆开零卖,数次讲价无果,只能放弃。1999年元旦,在福州路博古斋的一次拍卖会上,该图册底价500元,温举珍怀揣着2000元举牌竞价,“当我喊到1800元时,心想还有百分之十的佣金,就再也举不动号牌了。”时隔多年,温举珍还是觉得遗憾,“就差一点啊”。转眼三年,2002年盛夏的一天,温举珍在藏友开设的旧书店里,再次与这套图册相遇了,最后他以1300元的“友情价”将宝贝带回了家。
时隔13年,上下两册地图终于实现了“合璧”。
温举珍透露,目前他收藏的这套再版图册市值达上万元,“初版的那套更稀有,当然价格更高。”但是温举珍收藏上海地图不以有无升值潜力为标准。“新图实用,老图则对研究老上海更适用。”据悉,《上海市行号路图录》由上海福利营业股份有限公司于1939年初版,1947年再版。温举珍收藏到的是1947年再版的那套,16开本精装,内有230页八开分幅图。它把上海老城区以内所有的商铺、公司、住宅、道路、公厕,甚至门牌号都标注得一清二楚,“当年,无论你是上海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有这套图册在手,走遍上海都不怕。”温举珍告诉记者,由于其极大的历史参考价值,这套图册也成了学者了解老上海的重要文献资料,自打集齐的那天起,温举珍对这套图册的喜爱就超过了“爱不释手”。
一份地图里又一件趣事
在温举珍所有的藏品中,最让他引以为豪的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图》,“这是我前些年从一次收藏沙龙活动上淘到的,花了3700块呢。”温举珍当时的月工资是600块,所以这份图册花了他半年多的工资。
该图册于民国二年即1913年出版,摊开来大约四张《解放日报》的大小,清晰地记录了老上海每一个租界的地理位置。伴着已经发黄变硬的纸张,以及淡淡的油墨味儿,那段特殊的历史也在人们的面前慢慢浮现。
“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洋泾浜英语、洋泾浜上海话等说法,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它的由来,这幅地图就可以告诉你。”顺着温举珍手指的方向,可以清楚地看到地图上在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之间有一条河浜,就叫洋泾浜。据悉,它原本是黄浦江的一条支流,东引黄浦江水经八仙桥西流,北通寺浜(今慈溪路、重庆北路一线)、宋家浜(今苏州河),西通北长浜(今延安中路),西南通周泾(今西藏南路)。“说来也巧,这幅地图是1913年出版的,但是洋泾浜在第二年也就是1914年被填掉了。”
所谓“洋泾浜英语”,就是指那些没有受过正规英语教育的上海人说的蹩脚英语。“它最初是十九世纪中外商人使用的混杂语言,只有口头形式,没有统一的书面形式,而且变体很多。该语言流行于当时的洋泾浜地区,所以由此得名。现在也引申了,比如有些人说的上海话不是很标准,就说是洋泾浜上海话。”温举珍结合地图,介绍起历史知识,听得记者津津有味。
家藏千卷图,骑行万里路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温举珍是“藏千卷图,行万里路”。1981年至今,温举珍几乎每年都要进行自行车集邮旅行活动。他先拟定骑行的主题名称,然后根据地图绘就计划骑行的路线,后在计划盖邮戳的方位贴上相关邮票,每到一处即去邮局盖当地邮戳。这些年来,温举珍走南闯北,总公里数达18600公里,最远骑行到首都北京。
温举珍的骑行活动主题内容不一,有风景名胜方面的,如“吴越度春秋”:环太湖、江南岸、寻根等;有考察上海文物方面的,如古塔、古桥、古戏台等;也有为迎接大型运动会而特意制作的地图,其中的代表作是《运河骑行图》,图长126厘米,宽29厘米,由著名书法家吴建贤题写图名,图中绘制京杭大运河走势以及他骑车的途经路线,上面还贴有68个大型城市的邮票,并盖有邮戳,这幅作品多次在一些大型展览上展出,收获点赞无数。
前些年,台湾大众银行发布广告短片《梦骑士》,几日就获数万网友转发,掀起感人的励志风潮。短片由真实故事改编,用5个老人环岛旅行实践梦想的故事追问观众:人为什么活着?结尾打出一个字:梦。人生七十古来稀,在温举珍的身上,能看到这些“不老骑士”的影子,“如果身体条件允许的话,老年人适当骑行可以很好地锻炼体魄和意志,有益身心。”
在温举珍家楼下,停着一辆老式的自行车,常年的风吹雨打,车身上已有斑斑锈迹,“这个老伙伴陪着我也有好些年了。”每次骑行前,温举珍都要认真擦拭车身上的每一个角落,“新的征程,新的开始,在追梦的路上,我将一往直前。” 浦艳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