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箐)
他们受到同班同学的歧视、戏弄、甚至殴打,这些被大家所“抛弃”的孩子,其实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据区疾控中心提供的区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侮行为状况基线调查结果显示:自述过去6个月曾遭受欺侮行为的学生占17.83%。其中,初中生是高危人群。
2013年起,四川北路街道联合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在鲁迅初级中学、海南中学、市五中学和虹教实验中学开展项目干预试点,推出“初中生预防校园欺侮行为安全促进项目”。专业社工走进课堂,给师生介绍“校园反暴力”预防课程,为校园暴力打好预防针。
正确认知是前提
广义上的校园欺侮,是指发生在校园内的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等现象。
“不少人认为,只有肢体上的欺辱才算校园暴力,其实,言语暴力和冷暴力才是最为常见的现代校园暴力。比如,有的孩子因为体型偏胖,会被同学取不好听的绰号,这就是典型的欺侮行为了。项目推广过程中,我们发现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对这类校园暴力的认知存在一定误区。”项目负责人杨梅杰说。
相较于言语暴力,冷暴力对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似乎更为严重。部分老师由于对文化成绩过度重视,不经意间就会轻视、疏远他们眼中的“差生”,对学习成绩落后、退步的同学实施冷暴力。“有些教师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他们觉得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虹口区未成年人保护办公室主任陈再跃表示。
为了纠正师生对校园欺侮行为的认知,川北街道联合专业的青少年事务组织——“阳光中心”,在四所公立初中开展项目干预。干预措施主要分为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和小组干预活动两个板块。值得一提的是,小组进行嵌入式组建,成员既有行为规范良好、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有经常调皮捣蛋、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学生领袖则协助社工引导。
“取侮辱性绰号”“干涉个人财产”“中伤、讥讽、他人的体貌”等十几条不同的校园欺辱行为被组员归类后贴在黑板上,然后共同探讨,了解校园欺侮行为的定义后,小组成员在纸上写下他们看到或听到的校园欺侮行为。这是预防校园欺侮行为小组课堂上的一幕,学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情景模拟演示,能够形象地认识、辨别校园欺侮行为,从而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情绪管理干预是关键
“我要回家跟我爸爸妈妈讲,‘不理睬’也是在对我实施暴力。”小组干预活动现场,学生小王听罢社工的讲解后,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令王文斌记忆深刻。上海市阳光中心虹口区工作站的王文斌表示,绝大多数的校园暴力行为都来自原生家庭,一部分则来源于团队群体。
事实上,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模式,比如家长过度宠溺或采用暴力手段,都可能让孩子误认为暴力就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另外,现在的影视作品和网络游戏充斥着暴力元素,严重地污染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孩子对事物的理解判断能力。
王文斌介绍说:“青春期是一个人的心理风暴区,极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干扰,自我减压和良好的沟通是调控情绪的有效方法。学生遭遇校园欺侮时,应该及时和对方进行沟通,指出对方的不当行为,倘若沟通无效,受害学生可以请班委出面调解,调解再无效,就只能告知家长和老师,一起出面调解。”事实上,大多数的校园欺侮事件,起初是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的,因此学生不能忽略自己的沟通功能。
此次开展的“初中生预防校园欺侮行为安全促进项目”取得了显著的干预效果:学生对校园安全感和满意度提升到了90%以上,志愿成为预防校园暴力行为志愿者的学生人数从项目开展前的50%上升到了73.8%。
据了解,暑假期间,项目第二期正在各个社区居委推进,街道在社区设置了定期的“反暴力活动项目”,通过社区主题活动,让学生们共同认识、预防校园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