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娉 通讯员 崔顺成)
穿上橙色“平安马甲”,戴上红袖章,只吃了几口饭,四川北路街道四川居委会居民方镇华便奔赴自己的岗位——厚德路四川北路路口。今年春节,对许多像方镇华一样的居民来说有些特别,作为平安志愿者,他们走出温暖小家,走上寒冷街头,全力配合本市禁燃禁放工作。
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这些平安志愿者们圆满完成了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安全管控志愿服务。本区各禁放时间段内、各禁放点基本实现“零燃放”。基本“零燃放”的背后,不仅仅有志愿者们的深夜坚守,还有各条线单位人员的辛勤付出,以及全区居民的积极配合。
两万余名志愿者守望相助
小年夜,晚上5点至10点;大年夜,晚上5点至次日上午7点;年初四,晚上5点至次日上午7点。这是全区平安志愿者们牢记的巡查时刻表。春节期间,点点橙色连绵成片,成了这座城市的保护色。
在四川北社区,70岁的方镇华和11名志愿者共同组成了四川居民区平安志愿者队伍。四川居民区里大多是老年居民,志愿者也大多过了花甲之年,家属便自发组成第二梯队轮岗,顺利完成志愿服务。62岁的高阿根主动请缨,担起迎财神日的执勤任务,从年初四至年初五,他整整20个小时未合眼。
广中路街道何家宅居委会主任沈萍过了一个忙碌的春节。接到春节期间平安值守有关部署后,沈萍果断退掉了回甘肃天水老家的车票,留在上海与居委干部们共同值班。沈萍说:“我刚刚上任,要起带头作用,我们居委干部都不离岗,放弃与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志愿者积极踊跃,我没有理由不在岗位上。”
据了解,最严“禁燃令”实施后,本区机关干部、群团组织、企业职工、热心居民积极响应,2万名成员迅速组成平安志愿者队伍开展全区禁燃禁放工作。春节前夕,志愿者们在民警的带领下,挨家挨户上门告知,向居民们发放《不燃放烟花爆竹告知书》,并与居民签订《不燃放烟花爆竹承诺书》。同时,志愿者们排查梳理了41条重点道路、270处重要部位岗点和781个小区,将全区重要道路、医院、学校、养老院、大型工地、文物保护场所、大型绿地、加油气站全部列为重点守护对象。
在小年夜、除夕、年初四三个重要时段,志愿者力量覆盖至各街面、小区和部门,全区8080个岗点均有人员连夜守护。志愿者同公安民警、各条线单位在岗市场巡查人员、城管执法人员、环卫保洁人员等叠加形成全覆盖的巡守网络,及时劝阻发现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
基层一线民警坚守岗位
志愿者不辞辛劳的同时,民警们也加班加点。公安虹口分局根据重要时段居民小区、重要路段、重点部位警力全覆盖的要求,按照“一天一方案”原则,共投放警力7000余人次,始终保持对违法燃放烟花爆竹的高压严打态势。
法不容情,但执法不能失了“人情味”。凉城新村派出所民警张义德排摸违规燃放隐患,得知家住汶水东路居民朱先生的儿子2月12日结婚、准备燃放鞭炮后,立刻致电劝阻朱先生。家有喜事,朱先生一时并不情愿。张义德辗转辖区多家婚庆用品商店,专门购买电子鞭炮到朱先生家登门劝导,最终说服朱先生放弃燃放鞭炮,并将1万2千响的喜炮上交派出所。
节后有不少商铺重新开业,为讨个好彩头,不少来沪经商的老板会选择燃放烟花爆竹,虹口警方再次对辖区1389家行业单位及沿街商铺开展禁燃新规的宣传告知,并严厉查处违法燃放行为。此外,趁着开学之际,虹口警方在辖区中小学校中开展了“安全第一课”的活动,让孩子们也一起加入了宣传员的队伍,进一步将《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相关内容传播到辖区的各个家庭。
据悉,元宵节之后,各方将继续严格管控烟花爆竹,实现禁燃禁放工作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