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万彦)
近日,通过居委会换届选举“走马上任”的广中路街道居委干部们将收到一份特殊的“录取通知单”,他们将走入复旦大学进修,聆听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说一说社区治理工作那些事。
广中路街道与复旦大学的合作不仅只在一次居委干部培训。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组成的“复旦-广中”治理项目课题组已入驻广中路街道开展调研一年,形成了3篇针对广中社区的专项论文,还举行了专题研讨会。
一个小小社区如何与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的研究机构联手,让学者们为一个社区举办培训、开展调研、进行专场讨论?
探路社区治理 转向高校“借脑”
大学府与小社区的牵手来自广中路街道对日常工作的反思。街道发现,在工作中遇到两个瓶颈:一是工作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没有从实践成果转化为理论成果的平台,导致无法做到可复制、可借鉴;二是一直忙于“埋头苦干”,但无法解释遇到问题背后复杂的社会原因,从而找到更妥当的出路——“实践必须得到理论的指导。”基于这样的想法,广中路街道办事处决定为社区治理工作“借脑”。
街道负责人的这一想法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刘建军一拍即合。去年6月27日,广中路街道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正式签约,成立了“复旦-广中”治理项目课题组,约定在三年时间里,由刘建军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参与社区调研、旁听街道会议、跟进实事项目,完成对“广中社区专项扶持资金”“群租房综合整治”“民生一卡通”“广玉兰论坛”四个重点项目的观察、跟踪和分析,并对街道之后陆续推出的公共事务项目进行理论支持。
对接实事项目 旁听街道例会
从此,这些来自知名高等学府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开始了在广中路街道的“蹲点”工作。社区给高等学府的知识分子们提供了一个原生态的实践研究范本,而街道也弥补了公共事务理论的“短板”。
复旦“智囊团”入驻广中社区后,拥有的权限可不小,不仅可以对接四个重点项目派出相应跟踪人员开展自由的学术研究,而且可以随意出入各项目的街道例会,甚至是旁听街道党政班子会议,全程“绿灯”,不设限制。
在整个过程中,“智囊团”既是社区治理的观察者,也是随时能找到的“技术顾问”。如在“广中社区专项扶持资金”项目中,复旦“智囊团”成员就作为扶持资金的评审专家,参与对扶持项目可行性和社会效果的论证、评审。在复旦“智囊团”的学术支持下,街道在社区治理上的疑问有了解释,遇到的问题得到拔丝抽茧,不再是一味“埋头苦干”。
除了学术上的“头脑风暴”外,复旦“智囊团”还根据调研结果,为街道事务挑刺。
——“党政联席会议上,科室所办汇报内容缺乏活动效果的评估考核。上级的压力促使下级不断‘创新’,对以往活动评估和坚持则不足,‘一次性活动’可能会让居民反感。”
——“缺乏双向交流和沟通,居委会工作人员应该参会并理应发挥监督质询作用,建议街道办事处将会议向居民开放。”
——“街道机构设置整体是承袭上级部门的设置,是与上级部门和中央部门相配套的。这样的条线配置,不是根据街道工作和居民需求设置,因而会产生很多问题。”
不少意见建议辛辣,也直指社区治理工作的瓶颈症结、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疏忽遗漏等。其中,关于街道机构设置的建议恰恰与年初2014年市委一号课题所形成结果不谋而合,更让广中路街道感受到了理论性成果虽不具有“实体化”的成绩,但通过这样系统梳理和指导,却可对今后甚至长久推动社区治理工作发挥作用。
一年调研成果 汇成专项论文
如今,“复旦-广中”课题组在成立一年后,形成了《“专项扶持”催生“系统治理”:大都市社区治理机制创新》《广中街道社区认同的调研报告》《从居民自治到生态社区》共三篇专项论文。论文以广中社区为研究对象,分别针对政府职能转变、城市基层治理的困境和出路、如果何有效提升居民社区认同感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传统社会管理是二元的,容易导致双方的对立,使治理缺乏缓冲和回旋的余地。”“系统治理是新形势下大都市社区治理的走向。”……在此前于复旦大学光华楼通业大讲坛举办的研讨会现场,复旦大学当代研究中心的专家、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硕士研究生等轮番上台抛出对于社区治理的见解,为广中路街道贡献“金点子”。
而根据合约,在后续两年中,“复旦-广中”社区治理项目课题组将继续入驻广中社区开展学术研究,担当社区治理的“高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