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万彦)
超越血缘的诺言
本周日是“母亲节”。在“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姜福民的故事里,母亲的含义已经超越了血缘。
童话故事里的继母总是面目狰狞,而姜福民的继母有信有义,为了兑现对这个再组家庭的承诺,面对三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儿子,视如己出。继母的深情厚谊,换来继子们的知恩图报,让老人在病床上漫长的6年有人照料、有人关心。
“母爱似海,辽阔无边;母爱如水,润物无声”,母爱更是一种榜样、是一种言传身教。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一句诺言兑现了另一句诺言,超越血缘界限的爱,最终成为一个完满的圆——圆融出感恩、信义,圆融出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美德。
在祥德路一处老宅里,久不打理已近荒废的院子仍在静静等待着主人撒播下春意。两间临院的房间虽然塞着各式家具,但安静得有些空荡荡。只有屋内那些挂在墙上和压在桌子铺面玻璃下的照片,仍忠实展示着一个大家庭过去的热闹时光。
这所老宅现在是姜福民的中转站。年近七旬的他每天仍“上下班”,从浦东赶到虹口,只不过,上班的地点是岳阳医院的病床边。“我每天要去看妈妈,中午回到虹口的老房子歇歇。”每次提到病榻上这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九旬老人,姜福民从不用继母来称呼。因为,这声妈妈叫了三十余年,早已深入内心,溶于血脉。
守护
6年了,这是一份没有休止的“工作”。继母隋遇真得的是胃癌,后转移到肺部,再加上各种并发症和肢体老化,她已经渐渐失去了行动能力,需要长期住院治疗。原本医院看护足够应对老人的病情,但姜福民还是坚持有些事要当儿子的自己来——因为,这样才最放心。
每天早上十点,姜福民背着装有六个玻璃瓶的小包准时赶到医院。因为继母现在只能吃流质食物,这六个小瓶子里装的是姜福民精心为她准备的营养餐:蔬果汁、菜泥,还有粥或者鱼汤。
每天,他还要把继母什么时候、吃了什么、医生查房情况都一一记录在一本随身记录本上:“14点20分,点心营养果蔬汁240ml+水30ml”“15:00理发”“16:20清基胶囊+水”“17:20晚餐薏米红豆粥”……姜福民说,这样详细记录继母每天的情况,是为了和医生检查结果、各项化验指标相对应,他希望能在长期的记录中摸索出一条治病的途径。
自从继母生病后,姜福民就成了“养生专家”,《本草纲目》《饮食草本》等书,他都一一仔细琢磨过。他根据继母的体检指标的细微变化,决定每天增加哪种食物、去除哪种食物。哪种果蔬、鱼肉能有利于体征指标转好,他就多多准备。一旦发现某种果蔬、鱼肉会与近期治疗相冲突,他便立刻重新制定食谱,寻觅更有利于病情缓解的食物。
流质食物无法讲究外形的美观,姜福民就追求口感的舒适。为了调配他独家秘方的果蔬汁,他反复试验,亲身尝味,觉得入口不难吃、入胃不伤身后,才将果蔬汁奉上继母的餐桌。
胃癌、肺癌消耗的是继母的身体机能,而日益加重的老年痴呆症则迷乱了继母的神智,让姜福民对她的守护变得更为艰辛。随着病情发展,继母越来越像一个顽皮的孩子,连最简单的喂饭都成了一件困难事。“有一次喂饭,我连换了五种不同食物。”姜福民说,那天,继母先是不愿意吃医院配送的流质饭菜,并提出想吃皮蛋粥。姜福民立刻找到医院周边一家小饭店,央求店主临时做了一碗粥。不料,继母刚吃了两口粥,就说不想吃粥了,更想吃馄饨。于是,姜福民又立刻转身去小饭店买馄饨。可刚吃了一个馄饨,继母又说不想吃馄饨了,想吃面。姜福民毫不推诿,立刻照办。当他捧着碗,刚喂继母吃上一口,不料,继母像个孩子一样——“噗”一口把嘴里咀嚼得稀烂的面条往外喷吐,面糊粘了姜福民一身。他还未将自己清理干净,继母又有了新要求……
说起这些经历,姜福民很是淡然,“小时候,妈妈都是这么照顾孩子的。现在,不过是反过来了,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在姜福民心里最重要的是继母的病情。继母一次几天高烧不退,但因身体原因无法再接受大量抗生素治疗。他从广播中听到中科院出了一款药物可以针对这种情况。他决定“赌一把”,便通过广播电台找到中科院,买到了这款药物。他“赌”对了,继母在服药的第三天,就完全退烧,躲过了一劫。这款自费药物买一次就要花费数千元,“一万元的账单也付过好几次。”但,只要是为了继母,姜福民都舍得。
承诺
如此悉心守护,姜福民说,是为了报恩,也是因为一句承诺。
起初,对这个突然出现在生活中的继母,姜家三兄弟在情感上并不能接受。姜福民的父亲是一个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战士。在战争末期,因被喷火枪严重灼伤,造成半身残疾。父亲作为南下干部入驻上海后,生母便带着姜福民从山东老家来到上海,照顾丈夫。家人团聚,两个小弟弟陆续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胆囊炎——这个在现在看来并不会致命的疾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短短三天就夺走了生母的生命。老家来的姨外婆照料他们一家一个多月后,在离开时,把长子姜福民叫到一边:“你父亲有伤,不能没人照料,我托人给你父亲找个人。”此时,已是而立之年的姜福民觉得,情感上无法接受。
给父亲再找个老伴的计划暂时搁置。然而,家的变化让姜福民不得不再次正视这个问题。三个年轻的男子汉无法像母亲那样细致地打理家务,家变得乱糟糟。而父亲,突然花白了头发,每天一个人呆呆坐在椅子上,失去了神采。此时,姜福民回想起姨外婆临走前的那句话,虽仍觉得有些刺耳,但又多了一分道理——家里是该有个女主人。但,这个新妈妈会对父亲好吗?会善待未成年的弟弟们吗?姜福民很是担忧。
“我一下有三个儿子,多好。”当这个留着短发、山东口音的女人出现在家里,这一声爽快又不见外的“儿子”打破了家里的“死寂”。家管起来了——对父亲,衣食起居有照料;对两个小弟弟管教有方,宠爱但不溺爱——家又成为一个家了。
就这样,继母和三个并非亲生的儿子愉快相处,帮助儿子们成家立业。儿子们入党、孙子们考进大学、读了研究生……年复一年,每次家人有喜事,继母都当成一件大事,自豪又骄傲。
1991年,姜福民的大弟弟、侄女因为一场交通意外,与世长辞。整整一周,姜福民都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和继母。再三考虑后,姜福民决定先和继母私下商量。“老二、老二!怎么会这样!”得知实情后,继母突然放声大哭。泪尽后,继母冷静、细致地为姜福民分析了父亲的性格,嘱托他如何告诉父亲这个真相,不至于影响他的心梗病情。姜福民说,那个瞬间,他更是觉得继母不一般。那场家庭的痛变,让他看出了继母对他们三个儿子视如己出的感情,也看出了她对父亲的了解。
……
30载岁月中的家庭大事、琐事,在姜福民的记忆中,凝结下的全是继母的好处。正是因此,他那时便想,继母对我们家有恩,我将来一定要对她好。
父亲还健在的时候,一次继母因为小病住院,姜福民和父亲一起去医院探望。从医院回家后,父亲对姜福民说:“刚才你妈妈对我说,你老了,有三个儿子照顾你。我老了,谁来照顾?”听闻继母内心深埋的隐忧,姜福民大吃一惊。
第二天一早,姜福民便气鼓鼓地赶回医院,对继母说:“妈妈,你跟了我爸爸,就是我妈妈。你老了,躺在床上不能动了,我不会忘掉你。虽然我不是你生的,但将来你养老,有我!”姜福民说,那天,憋了一整晚的“气”,在继母面前化成了这一句诺言。老人听他一口气说完后,笑了。
于是,这句话成了他和继母间心照不宣的“小秘密”。
来到姜家30多年,儿孙都长大了,但继母老了、病了。近6年里,癌症、中风、老年痴呆症不断蚕食着老人所剩无几的健康。但,姜福民不愿放弃。在他和小弟的照料下,老人今年已经90高龄,癌症也得到了奇迹般的控制。
每年继母过生日,送上一束象征母爱的康乃馨是姜福民的习惯。因为,多年前,他一时兴起为继母买了一束康乃馨,老人捧着花,露出爱不释手的表情。以后,每年此时,鲜花不断。即使现在继母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再无力捧起儿子送来的花束,他还是要买来康乃馨,点缀在病床床头。
姜福民说,那么多年,他仍记得继母踏入家门时那句带着山东口音爽朗的“我一下有三个儿子,多好”,记得继母对父亲、他和弟弟们的悉心照料,记得继母在大弟弟意外去世后的那场恸哭,记得继母曾经有过的老无所依的担忧,更记得自己对她说出的那句承诺——“以后,你养老,有我”。是的,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