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浦西站得最高的人,他们是上海地平线第一缕阳光的见证者,他们是浦西第一高楼——北外滩白玉兰广场的建设者。
他们居高临下,却无暇顾及浦江两岸的绚丽美景。酷日寒冬,20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用汗水悉心浇筑“白玉兰”。如今,“白玉兰”即将绽放,梦想、幸福和未来即将变成现实。
这个“五一”,是他们在“白玉兰”工地上度过的又一个劳动节。节日前夕,记者走近这些很普通却又最光荣的劳动者们,倾听他们最真实的心声。
站在“花尖”上
在白玉兰广场离地320多米的“花瓣”上,38岁的安装工人潘亚杰正在拧螺丝并进行焊接(如图),在他和同伴们的汗水“浇灌”下,一根根重达千钧的零部件拼接成了“白玉兰”顶部的巨型钢结构“花朵”。
由于长时间在高空作业,潘亚杰脸上呈现出闪亮的古铜色,显得比同龄人苍老了许多。潘师傅笑着说,他是站在“白玉兰”尖尖上的人,言语间充满了自豪。
工地上,52岁的安全队长黄惠祥则每天监护着他们,如同体操赛场上,站在高低杠下保护运动员的教练。每天晚上,他都要跟工友们叮嘱一番:累了就请假休息,保证充沛的体力,才允许“上顶”,钱不怕少赚一天,命没了就再也赚不回来了。
不惧“高大难”
钢筋工、架子工、焊工、喷漆工、清洁工……在各个工种的通力配合下,“白玉兰”一天天“高大上”起来,最高峰的时候,1000多名工人同时在大楼里工作。基础混凝土体量大,超高核心筒施工、立体交叉难度大,超高结构垂直度、标高控制要求高,高强混凝土泵送施工难度大,巨型柱与核心筒之间的差异变形控制难……无数个“高、大、难”的结合,成了白玉兰广场的施工特点。工人们认真对待每一道工序,“四两拨千斤”化解一个个难题,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这朵“白玉兰”。
在单身汉成堆的工地上,杨秀兰和丈夫熊定是工友们羡慕不已的“工地伉俪”,丈夫是塔吊司机,杨秀兰负责指挥,白玉兰顶部四片波浪形的“花瓣”,就是由夫妻俩“妇唱夫随”、由地面吊运到300多米高的楼顶,再由潘亚杰等工人们在高空拼成“花瓣”的。
白玉兰广场工地上的劳动者,是众多城市建设者的缩影,他们将自己的梦想、幸福和未来放在行囊中,远离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寄居在繁华而又陌生的城市里。每天,他们迎接着上海的日出,出大力流大汗,不怕脏不怕累,也正是他们,用朴实无华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劳动最光荣”的真谛。
(沈春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