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本区共监管餐饮企业1766户,覆盖率达125%,已经连续保持六年没有发生一起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这是近日记者在市质监局、食安办对本区2014年度食品安全工作开展绩效考核现场了解到的信息。
2014年是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后的第一年,如何组织排查梳理辖区内食、药品安全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切实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
围绕这一命题,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认真贯彻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关于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的要求,成立了区市场监管体制改革联合工作党组,并于2014年10月17日组建虹口区市场监管局,全面承担原区质监局、工商分局、食药监分局和区物价局的工作职责。
“传承优势,实现新突破,集中力量做好群众关注度较高的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等重点工作。”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局成立后,完善了会议及重要信息通报、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督查督办、联合执法、绩效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
区市场监管局表示,“食品安全无小事,努力把好百姓‘进口关’”,在食品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均采取了“最严”手段进行把控,全面梳理排查辖区内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切实开展各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形成监管高压态势,全面消除隐患。
据统计,今年,该局联合区商务委、区绿化市容局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25606人次,检查食品企业和食品经营者5725户次,立案185件。并紧紧围绕食品生产环节、食品流通环节、餐饮服务环节及保健食品监管进行了常态化的专项整治行动,将问题发现在“萌芽”状态,及时落实整改。
同时,以“创卫”工作为契机,该局会同各街道对辖区内2028户无证餐饮进行排模,通过行政处罚、督促办证、疏导转业、约谈物业收回出租经营用房、与街道食安办联合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整治等多种举措,共消除无证餐饮728户,各街道食安办也开展了积极的工作。
如四川北路街道把创建“上海市食品安全示范街道”工作列入了街道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起“大联勤、大联动”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各部门之间增强了沟通,形成社会共同参与、部门各尽职责、各方齐抓共管的食品安全工作新局面。监管部门对餐饮服务行业的监管保持了高压态势,街道辖区内400余家餐饮店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业态类型涵盖大中型饭店、快餐店、饮品店、食堂等。
“明年,我们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保持对食品安全监管的‘高压’态势。”相关负责人透露。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后,新成立的区市场监管局380人队伍整合不久,人员、机构刚刚到位,内部分工和职责正在逐步明确,明年将加强组织领导,确立基层食品安全工作职责和任务,建立健全基层食品安全工作机制,落实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保障措施,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工作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真正将食品安全问题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执法。
(谢智君 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