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本区复兴精武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精武公园内霍元甲等19尊精武人物铜像广受关注,近日,铜像作者,上海著名雕塑家严友人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讲述精武雕像背后的故事。
记者:铜像是什么时候开始创作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
严友人:19尊铜像共分为三批,自4月始创作,流水作业,搭骨架、上大泥等流程都是我一个人,先做泥巴,再翻成石膏,然后石膏上继续做。霍元甲铜像是最后一个制作完成的,平均在每尊铜像上花的时间都在三个多月。
记者:创作过程遇到那些困难,如何克服的?
严友人:由于这些人物都已故去百年,可供参考的历史照片很少,有的甚至只有1-2张,年龄段也不一样,因此在外形上,我选用其一生最具代表性的形象,有些人年轻时候很威武,就按照年轻时候做,有些人老年时候样子好,就按照老年样子做。在精神气质上,我研究了每个雕塑人物的历史,从内心对人物有了整体感受,随后再抓其魂魄,并融入到雕塑的基本型中,即“读心塑魂、瞬间定格、定位魂魄,灵魂不朽。”
记者:霍元甲像的外形如何设计?
严友人:在礼节上特别注意。霍元甲铜像是个抱拳行礼的手势,左手包右手,蓄势待发。手势举高一点放低一点,涵义就大不相同了,举高一点就有了奴性媚骨,放低一点就显得太傲,现在放平,刚好不卑不亢,显得非常大气。在发型方面,当时是清末,我把辫子“剪掉”了,但仍留着清末时的发型,让人感觉“共和”将近。虚掉穿戴、衣服材质等,但身体肩带关系、胸部厚度、肩膀宽度等几个关键块面,是不能疏忽的。
记者:霍元甲像为何做成“仿石”的?
严友人:从精神层面和人的欣赏心理来讲,好像霍元甲像是石头的更好一些,石头给人感觉很坚硬,能跟高山、大山联系起来,更加天然一点,比如珠穆朗玛峰,每年都在长高,是上升峰,所以把霍元甲做成像上升峰一样,仿佛拔地而起,增加了艺术形象厚重体积的力度和气魄以及拙朴凝重的历史感,加上抱拳行礼的人物形象,礼数周全以柔克刚,昭示了中国人的武德精神和强国梦。
记者:其他18位精武人士如何体现“个性”?
严友人:好在这些人在形象上拉的蛮开的,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共性是都很精干、都要体现“精武魂”。比如陈其美、陈公哲等出入上流社会,因此是西洋的装束,文质彬彬的样子;大胡子是农劲荪、吴建全的特征;比如唯一的女性陈士超,是女中豪杰,要体现“倔”,有英气;其他的如陈铁生,是精武会的中流砥柱人物,是典型的拳师的形象。
而符保卢在形象上比较特别,因为他代表中国参加过奥运会,项目是撑杆跳高,又是飞虎队烈士,是“上天”的人,因此在形象上我做成飞机失事时涅槃的形象,仰面朝天泰然自若,体现视死如归的精神,给人正面的联想。
记者:铜像如何体现“中国梦·精武魂”?
严友人:我采用的是“西法东魂”,抓本质的内容,就是魂魄,体现“中国梦精武魂”,所有人物的形象都围绕这六个字来体现。透过皮囊,把魂做出来。要抓住眼神,将精武魂统一在眼神上,每一尊雕像都有气场,走到他面前感觉到眼神咄咄逼人,不是凶,而是有威武气,让人感到很震撼,这就是从生理的外壳找出艺术的外壳,从表象里找出真正的本质。
记者:区相关部门和精武体育总会有没有提出意见?
严友人:对我非常宽松,完全信任,基本“免检”,5月份我的个人展上,7、8个石膏像作为前期的代表,率先亮相,反响非常好,相关领导也去看了,我还边创作边发照片给他们,他们完全没有异议,还表示以后这些精武人物的标准像“就看你严友人的了”。这对我创作的帮助非常大,能在这么短时间里做这么多的雕塑,在我创作生涯中也是第一次。
记者:应如何欣赏这些雕像?
严友人:千万不要看像谁像谁,不要看表面是谁,而是站在旁边体会其神采,看雕塑关键不是“看”,而是去“悟”,不说话,19尊铜像看一遍就觉得很过瘾,很精彩,“原来我们中国人有这么一种气派”。每一个人放一大段说明词,评头论足,那是文学上的事情,雕塑是以静示动,静默的表面下,有着非常动感的内在。
记者:作品的最终效果满意吗?
严友人:也不能说很满意,艺术是永无止境的。但我觉得完成任务了,为什么呢,由于史料缺乏,这些精武历史人物的形象长期以来都是模糊的,现如今总算有了交代,这点我很欣慰。
(沈春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