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弄堂根本没法下脚!”一见到记者,家住东余杭路218弄的丁阿姨就言辞“犀利”,“袭来”这样一句话,“如果穿了新鞋子,更加害怕从这里走!”殷阿姨立马抢了话茬:“我老公晚班回来总跟我抱怨,‘弄堂口怎么这么恶心!’”
记者翻看了东余杭路218弄弄口的“老照片”,一幅幅场景印证了这些“阿姨妈妈”们的话:垃圾成堆,脏水满地,破旧的平房堵在弄堂口,居民们一个个掩鼻侧身而过……殊不知,这些“老照片”其实就是在几天前拍摄的,短短的两三天之后,这样的场景已经“作古”,居民们长久以来的“心病”,在提篮桥街道、城管、居委、市容管理所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医好了”。
“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218弄所属的汉阳居民区书记朱翠芳告诉记者,弄口约80平方米的存量违章搭建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用作公用电话亭、便民理发店和保洁休息室。“在那个时代,它还是发挥过一定作用的。”朱翠芳说。可如今时代变迁,这栋原先为了方便居民而临时搭建的平房,逐渐变成了居民们的“心头病”,四户从事不同职业的外来人员陆续搬了进去,随之而来的废品和生活用品逐渐在弄口堆了起来,让本不宽阔的通道显得更为局促。“只剩下五分之一的面积供居民进出”,殷阿姨告诉记者:“由于弄口路面不平,加上地下管道年久失修,污水时常倒灌,尤其到了汛期,更是‘水漫金山’”。每到这时,居委干部只好求助于抽水车加速排水。雪上加霜的是,马路对面小区的垃圾也集中到这里,小小的垃圾房早已不堪重负。个别居民为图省事,隔路抛物,垃圾散落一地,更加重了“脏、乱、差”的情况。谈到之前的景象,在小区住了20多年的老住户都颇为激动,小小的弄堂口,成为居民矛盾汇集的焦点。
为解决这个难题,提篮桥街道有关负责人到现场了解情况,并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听取各方意见,并承诺将8月20日设定为最后拆除期限。
但“甘蔗没有两头甜”,维护大部分居民的利益,必定会影响到另一方——房屋居住者的切身利益,他们中有小区清洁工、以开理发店谋生计的外来人员等四户人家,生活本来就不宽裕,让他们搬走容易,但一定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困难,有的甚至于会影响到他们的生计。
怎样做才能让他们发自内心地配合拆违工作呢?居委干部们表示,只有秉承“拆违不拆心,真情化坚冰”的宗旨,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环卫工人王见义一家在这里住了7、8年,他告诉记者,住在这就图个房租便宜、上班方便,虽然居住条件不好,没有空调,这么热的天确实难熬,但一下子要搬走,一时半会儿还也找不到合适的房子。居委干部了解到他的苦衷,主动跟他所在的单位联系,希望单位能放几天假,让他有时间寻找新住所。同时,居委干部们也冒着酷暑,一起帮老王寻觅合适的房源,最终,还是居委会主任罗丽敏帮老王物色到了一套“物美租廉”的房子。看到比之前宽敞整洁的房子,王见义觉得特别满意,一家人连夜搬进了新居。“真的要好好感谢你们!”夫妻俩握着居委干部的手,不停地道谢。
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四家住户最终都在告知书上签了字,并于8月20日之前顺利搬离。如今,218弄弄口恢复了整洁和通畅,几名工人正在进行后续的改造工作。“平整地坪,解决污水倒溢的问题,扩大垃圾房面积,安装器材,方便居民健身……”在居委干部们的眼中,这块80平方米的空地,已经呈现出一番全新的景象。
(沈春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