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课从不说教,但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上过她课的学生至今都记忆深刻。那些文科生总喜欢选择她的政治课作为高考“三+一”的选项。她的课程先后被评为“上海市青年教师大奖赛政治学科一等奖”、“第二届全国思想政治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她就是刚刚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华东师大一附中江源老师。
“把知识讲给学生,让学生理解,看他们会心地笑了,这是一种享受。”江源老师的这句话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对话关怀、规则引领”
从教近20年来,江源从没离开过教学第一线,她上过政治课、做过班主任、担任过头脑奥林匹克队教练、搞过教育科研,每一项工作都成为她与学生交流切磋的机会。而每一次交流,又给她的教学注入新的素养。
由于长期与学生打交道,江源比较了解学生的想法,也善于与学生交流。这几年,江源结合学生群体动力系统特征,探索出了一套以学生发展为基点的“对话关怀、规则引领”工作思路。“通过对话对学生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充分使用学生群体中本身就存在的显性和隐性规则资源进行最为有效的教育”,江源举例说:“书面交流‘半月谈’、班级音乐会、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总能让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舞台,并发挥所长。”在江源任班主任时,曾有位同学由于不擅长口头表达,平时很少与人交流,学习成绩也一直徘徊不前。江老师便利用书面交流“半月谈”的机会,让这位同学多开口、多交流,渐渐地这位同学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与同学的交流也多了起来。
此外,江源还形成了一套独到的教学方法,即“系统建构、兴趣激发”。她深刻意识到,必须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她说:“只有尊重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尊重他们的课堂表现,课堂才真正具有了生命的意义。”
让政治课堂充满诗意
“原本以为政治课挺枯燥的,但江老师的政治课却特别有意思。”这是学生对江源的政治课一致的评价。江源说,这与她对课堂教学的艺术境界的追求密不可分。“一堂课是否上好必须考虑好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课堂系统和学生的兴趣点。能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能够逐步迈上‘课堂教学诗意追求’的艺术之路”,江源如是说。
在一次调查中,高一的学生们在“你最喜欢的课”一栏里,全班40个学生只有8人选了政治课。这让江源颇为意外,便找了不少学生寻找问题所在。原来不少学生觉得江源精心设计的环节有难度,经常担心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而感到紧张,从而害怕上政治课。教学到底该从教学目标出发,还是照顾学生的实际需求?江源坦承,她选择了后者。降低教学难度,调整教学方式,江源在课上增设“新闻播报”模块,让学生轮流担任播报员,对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们逐渐喜欢上了政治课。
有教育专家在听了江源的课后评价说:“江源超高的驾驭能力使政治课充满了魅力”;“她的课件和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上海教改成果,走在全国的前列”。
(张雯珵、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