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秋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四川北路上行人略显稀疏。当记者走进实验中学,扑面而来的是各种京韵风格的建筑文化浮雕,在教学楼的戏剧铃声中,不期而遇了好几位刚刚上好妆的京剧演员。
原来,上海京剧艺术团把他们公益演出的舞台搬进了实验中学四楼的蒙艺堂。实验中学的孩子们有福了——周五下午原本的校际互动课程被暂时取消,全校四个年级近700名学生分两场走进蒙艺堂,观看上海京剧院的“解读式京剧专场”节目。
每场近一个小时的演出,内容丰富,台下观众热情高涨,掌声不断。京剧艺术家王小砖、范永亮等带来了《三岔口》、《扈家庄》、《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打龙袍》、《拾玉镯》等经典京剧选段。主持人曹晋为学生们生动讲解了京剧诞生演变、乐队乐器构成、生旦净丑风采等京剧知识。演出还把京剧演员后台的穿戴过程搬上了舞台,向学生逐一讲解展示。在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纷纷走上舞台,近距离向演员学招。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剧场,观看京剧表演。”六(1)班的男生张偲佳看完演出后,仍然意犹未尽,“最喜欢的是《三岔口》的表演。”京剧《三岔口》展现了一段在旅店内摸黑打斗的场面,表演十分默契,展现了优秀青年演员郝家兄弟——郝帅、郝杰的深厚功力。
本次演出是10月底实验中学正式挂牌成立“上海青少年戏剧普及示范点”后首次“请进来”的演出活动。前不久,实验中学还组织师生去上海戏剧学院进行过参观。实验中学的校长胡珍告诉记者,“学校在实践调查中发现,入学的学生中能去欣赏高雅艺术的人数不到总人数的2%。而现在,我们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能多次观看到今天这样高水平的演出。本次活动,是学校与上海京剧院长期合作中‘请进来’的。”
近年来,实验中学很好地延续和发扬了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的特色,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目前,“戏剧实验风”已经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这些戏剧拓展课从2010年的8门扩展到如今的18门,内容涉及戏剧普及、表演实践、艺术赏析等多个方面。前不久,学校开展了以“‘有戏’的校园,精彩的人生”为主题的戏剧特色教育展示活动。《戏服设计》、《京韵飘香》、《一起来演喜羊羊》、《我也来说“海派清口”》等美术、音乐、表演类课程,得到了集中展示。
为提升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两年来,学校在原有京剧社、手风琴社的基础上,增设了沪剧社、话剧社、摄影、书画等多种艺术小社团,并开展戏剧家的小故事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还经常邀请上海京剧院的专业演员和华师大等高校的教授来学校开设讲座……学生在戏剧艺术等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校园文化更加和谐浓郁。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拓展课程开设后虽然同学们更忙碌了,但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也得到了提升。据悉,近两年,学生的高中录取率平均每年递增15%,其中市区重点优秀率达35%,今年学生的高中录取率已经达到了近60%。这也为全市其他推行素质教育的各类学校,做了很好的示范。
(吴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