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梁惠英调解工作室进驻虹镇老街旧改基地以来,累计处理动迁居民家庭纠纷136件,调解成功85件,接待居民来访咨询1021批次,如今,她终于——
旧改基地的居民说:“有困难就找梁惠英”
旧区改造是件惠民利民的好事。可是因旧改而产生的利益之争,也成了不少动迁家庭内部纠纷的导火索。这些难以理清的纠纷不仅影响家庭和睦与社区安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旧区改造的进程。2011年,在虹口区司法局的牵线搭桥下,梁惠英调解工作室入驻虹镇老街动迁基地,那些在旧改过程中遇到家庭纠纷的老百姓,有了个评理的地方。
走进梁惠英平日调解纠纷的接待室,小房间的墙上已整整挂了17面锦旗。环顾四周,每面锦旗都饱含着一户动迁居民真挚的感谢。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人民调解员,梁惠英凭借专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使动迁基地中各类复杂矛盾得到化解,并在旧改调解中开辟出自己的新思路。
“六心”工作法与居民更贴心
在到虹镇老街动迁基地前,梁惠英已开始认真学习动拆迁的相关政策,并让自己对有关政策了解、吃透。不仅如此,她还多次深入动迁地块了解情况,经常与动迁户“拉家常”。在和动迁居民不断的熟悉中,梁惠英渐渐归纳出动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摸清了当时动迁中存在的纠纷类型和情况。在将以往丰富的调解经验与旧区改造实际情况相结合后,梁惠英总结出了包括责任心、诚心、用心、耐心、爱心、恒心在内的“六心”工作法。
“六心”工作法说来简单,可实际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在刚到动迁基地时,为了能尽快进入角色,排摸纠纷,梁惠英经常加班加点,有一次连续工作超过13个小时。当同事劝她休息下时,这位62岁的人民调解员却坚持将动迁居民的纠纷放在第一位,继续坚持工作。动迁调解往往一开展就好几个小时,为了能顺利解开双方心结,梁惠英常常会忽略下班时间,很多时候,一个调解结束时已是深夜十点。正是一直坚持着这样的“六心”工作法,如今梁惠英的人民调解工作在旧改基地已深入民心。只要旧区改造过程中,哪户居民家中有了矛盾,甚至会有朋友主动介绍这位怀揣“六心”的老娘舅给她认识。就如同接待室一面锦旗上写的一样,“人民调解为人民,排忧解难得民心”。
“以百姓为本”工作态度化解旧改难题
在旧改动迁工作最,梁惠英调解接待室门口经常会排起队来,在动迁过程中,“有问题找梁惠英”的共识已经深入了每户动迁居民的心中。别人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梁惠英不仅要断“家务事”,还要断得清楚明白。面对背景复杂的纠纷,是什么让梁惠英找到其中的症结所在,她又是怎样让百姓信服的呢?梁惠英告诉记者,其实很简单,只要你真心地“在老百姓身边,听老百姓心声,替老百姓着想,帮老百姓说话,为老百姓解难”,那么所做的调解自然也让百姓更能接受。
张淑华是一个外来媳妇,原本与丈夫、公公和女儿生活在虹镇老街。丈夫过世后,她一人照料着瘫痪在床的公公。可动迁时,丈夫的哥哥私自签署了动迁协议,使得张淑华只能和女儿在外租房过日。张淑华找哥哥评理,哥哥却说她和女儿与他们家没有任何关系。走投无路的张淑华在姐姐的告知下,敲开了梁惠英接待室的大门。梁惠英在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找到了贪心大伯。为了帮母女讨回公道,梁惠英前后共花了半年多时间,更是多次上门调解。在她的不断努力下,母女俩终于讨回了属于自己的权利。这样一件件动迁过程中难以解开的“死结”,都在梁惠英“以百姓为本”的工作基准下解开了。
“以点带面”将旧改新思路进行到底
目前,梁惠英工作室已有了3名调解员,但为了能将调解经验更好地推广到旧改工作中,梁惠英现在也多了另一份责任——讲课。为了让更多旧改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寻求相关资讯、调解,梁惠英在日常调解之余,已给年轻社工们上了好几堂课。
梁惠英告诉记者,她想通过自己在旧改调解中总结出的经验,让这些有志于这项事业的年轻人能更快适应人民调解这一工作,更好地为群众排忧解难,使旧改工作更加顺畅。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旧改调解工作中会涌现更多“六心”工作法,激发出更多“以百姓为本”的调解员,到那时,梁惠英开辟出的旧改调解新思路便能真正进行到底。
钱晶
(图片来源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