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心理咨询师宋昱恬
孩子们手绘的风饰挤挤挨挨地挂在窗前,草绿色的门框、嫩黄色的墙壁,还有一些益智游戏物件放在走道的小桌上。这个五彩斑斓的小世界是宋昱恬现在的工作单位。房间里正有几个孩子在玩“滑板爬”的游戏,宋昱恬介绍说:这个训练可以增强孩子上肢动作的协调能力。从最初做志愿者开设“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到如今成为了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各种因缘际会,让她与孩子的缘分延续到现在。
15年前,宋昱恬还是上海一所小学的大队辅导员,暑假里偶尔一次为社区孩子上课的经历,让她感受到青少年的世界也有许多烦恼,他们希望有个诉说的对象。于是,1997年的夏天,她在当地的居委会开设了“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每周六晚上7点到9点接听孩子和家长的咨询电话。1998年的6月,成为了宋昱恬命运的转折点,当时的《新民晚报》报道了她的“咨询热线”的故事,见报的那周六,居委会的两间小屋子被前来咨询的孩子和家长挤得水泄不通,还有家长领着孩子从崇明赶来,同时她也收到了一封来自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孙时进教授的亲笔信:希望她能来中心上课,毕竟作为小学老师,她还缺乏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宋昱恬几经思考,辞掉了小学老师工作,开始了长达一年的进修学习。
进修结束后,宋昱恬便加入了如今在职的心理健康研究所,但她倾听的脚步从未停下,曾经在孩提时代向宋昱恬倾诉过的小朋友,有的已经考入了大学,有的已经踏上工作岗位……宋昱恬接听热线有个习惯,她从不问来访者的姓名。“这是对他们的尊重,我希望他们自己告诉我。”十几年坚持不懈的聆听和开导,对来访者的保护和尊重,让68706031这串号码越来越火热,开通时间也拓展至每周三周六晚间7点至8点。来找宋昱恬咨询的人越来越多,短信、电话、即使平日也常有“造访”,“倾听和开导”早已融入了她的生活。宋昱恬告诉记者:“心理咨询师不能主动去询问咨询者的后况,但或许对我们来说,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而那些仍与宋昱恬保持联系的孩子,宋老师对他们来说也早已从当年的“良师”,变成了现在生活中的“益友”。
看到孩子们成长是宋昱恬坚持到现在的源动力。“有时候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一旦孩子的问题得到解决,围绕在他们身边大人的情绪也能得到很大的推动。也许你只是聆听了一个孩子的心事,但可能分担了整个家庭的烦恼。”宋昱恬告诉记者,她曾经接待一位母亲,是位精明能干的事业女性,而她正读一年级的女儿却是个“慢一拍”小孩,成绩远远低于母亲的期望。女儿的“不争气”让她在朋友圈很没面子,丈夫又长期出差,得不到情感上的支持,她想让宋昱恬帮助孩子提高学习动力。言谈间宋昱恬发现这位母亲情绪低落,她觉得这位母亲的心理问题比起女儿在学习上的障碍更需要自己的帮助。宋昱恬又向孩子的外婆了解情况,在向宋昱恬诉说的过程中老人声泪俱下,原来母女两人情感的隔阂老人一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无能为力。宋昱恬把小女孩请到自己的工作室,亲自教她题目,女孩只要做对了,她就表扬和赞赏她,增强女孩的自信。同时,她请老人向学校的老师说明家庭情况,给孩子的母亲解压。渐渐地,小女孩的表现让母亲和姥姥都对她的进步有了信心,家庭氛围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如今宋昱恬的肩头担上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作为第12、13届的虹口区政协委员,她提出了“晚托班”“准孤儿”等相关问题的提案,呼吁社会多关注关心特殊家庭儿童;2011年暑假,她参加由基督教青年会举办的自闭症家长孩童培训讲座,帮助他们做情绪疏导的工作;她也是虹口区妇联的“新姐妹俱乐部”活动的志愿者,向那些从外地嫁到上海的新上海媳妇提供心理辅导……宋昱恬说,她喜欢与孩子一同成长,你倾听他们少年时期的烦心事,当他们长大了,这些成长的烦恼,自然而然蜕变成了人生的经历和经验,这是他们成长的力量,也是她坚持的力量。
何 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