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凉城新村街道秀苑居民区党总支凝聚力量打造和谐社区
不变的宗旨 高扬的旗帜
开栏的话 再过一个多月,我们就要迎来中国共产党的90华诞。上海是党的诞生之地,庆祝好、纪念好建党90周年,对于鼓舞我们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气风发地投身“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聚精会神推进“科学发展、转变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
我们满怀深情地庆祝建党90周年,是因为90年来,党始终坚持宗旨,始终代表人民,始终与时俱进。近年以来,上海在改革与发展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在科学发展中勇立潮头树旗帜,敢闯敢试当先锋,他们在创先争优中创新驱动谋发展、服务群众促和谐。他们是党不变的宗旨最忠实的践行者,是党的优良作风最好的继承者。他们是群众的带头人,是老百姓的主心骨,是我们时代的先锋和高扬的旗帜。
从今天起,本报开辟“红旗飘飘”的专栏,着力发掘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先进典型,着力宣传各行各业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事迹,着力反映党的宗旨和传统在今天始终不渝、继往开来的崭新面貌,希望广大读者关注。
拥有几十年党龄的潘文彬老人,几天前收到一份装帧精美的红帖子。翻开内页,老潘读到五位社区群众写给他的话,其中邻居方敏的寄语最让他印象深刻:“虽然你的职务已退,虽然你的年龄已高,但你始终不能忘记自己与众不同——共产党员的称号不能忘。”
老潘所在的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秀苑居民区,357位社区党员都收到了这份来自居民区党总支的 《党员寄语》。对他们而言,红色寄语意味着期待与责任。
近年,在这样的日常互动中,居民区党总支带领全体党员,再由党员影响普通群众,引领居民逐渐打造自治、绿色、快乐、知识、服务“五型”社区,塑造着属于自己的 “秀苑精神”,提升每个居民的幸福感。最新调查显示,感到自己“快乐和比较快乐”的秀苑居民,占了全小区的96%。
支部搭平台:居民的事自己解决
社区事务千头万绪,如何管?党总支的作用又何以体现? 这一难题,对秀苑尤其是考验——这里是典型的混合型居住区。20万平方米区域,光小区门牌号就有四个;售后公房、动迁安置房、商品房各据其所;2600余户人家共有近7000名居民,各人需求、想法不尽相同。
“居民的事,还要让居民自己来解决。”几年摸索,当了多年“小巷总理”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杨如明与同事们找到共识——让居民自治。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为居民自治搭建平台,是党组织当仁不让的使命。很快,覆盖小区事务三块区域的三个 “自治小组”由党总支牵头成立;一套自治制度也由党总支牵头完善。
事先听证会,事中协调会,事后评议会——不少成熟小区业已采用的这套 “三会”制度,在秀苑有“升级版”。党总支再增添一项“恳谈会”,以求“有决策必听证,有矛盾必协调,有工作必评议,解民意必恳谈”。
小区边一家大型超市夜里运货声常常扰民。党总支负责人收集居民呼声后,会同居委干部和居民自治小组成员,前往超市协调。数次协调、恳谈后,超市同意追加投资添设隔音设施,使风波圆满解决。几年来,经由“四会”制度解决的类似风波,已有50多起。
一套“民主提事,问需于民;民主决事,问计于民;民主理事,问治于民;民主监事,问谏于民”的“四民四问工作法”,被小区党员干部们熟记于心。更可喜的是,吸引社区居民自主参与,使不少社区顽疾迎刃而解。
部分居民养犬曾引发小区矛盾重重。去年,党总支发起“文明养犬大家谈”,请来各方居民坐下会商。会上,养犬和不养犬的居民分别陈述自己的所思所虑;会后,居委干部发现,过去遛狗时常常出现的争执声消失了,不文明养犬现象也大有改观。这让一位居委干部心生感叹:比之以往一厢情愿的苦口婆心,让群众自我教育,“效果好得多!”
党员会客厅:解开居民心结
出身单亲家庭的小郭,如今找到了工作,令居委干部欣慰。此前,这个20岁出头的大男孩曾让居委的阿姨们担心不已:其父患有疾病,家里经济拮据,读中专的小郭甚至几度辍学。
小郭未必会想到,自己竟是在小区老年活动室里逐渐走出阴影的。2006年起,居民区党总支在这里专辟一间小屋,命名为“党员会客厅”。“会客厅”意在“开门会客”,社区党员轮流在此值班,为小区居民提供谈心服务。
热心的居委干部把小郭拉进会客厅。在这里,不止一位党员志愿者与男孩促膝交谈,关心他的生活学习、饮食起居,也了解他的家庭困难和内心郁结。 男孩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理想,交谈后发现此情况的志愿者们请来小区内的心理咨询师,为其提供专业心理疏导。多次“作客”后,男孩的心门渐渐打开,脸上也开始展露微笑。
在秀苑,类似小郭这样需要心理援助的居民并非个案。他们的心结,往往能在“会客厅”解开。“这里给居民一个倾诉的平台,让他们感到温暖。”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居委会主任王玉珍说。现在,会客厅的“谈心”服务还渐渐走出斗室,走入千家万户。
在“党员会客厅”一周安排表上,周二、周四被注明“特色服务”。这些服务内容均按居民需要增设,最近一次特色服务是为居民量血压。前来担任志愿者的党员也不只是“在编”的社区党员,还有住在小区的几位在职医生。此外,社区里的党员律师、教师、法官、大学生,也常常成为“会客厅”的主人。
“会客厅”还衍生出各种社区团队——党总支在“会客厅”中组织的新老大学生联谊活动,初衷是请社区中的大学高年级学生为新生介绍经验,克服入学困惑。不曾想,新老学生们日后成了朋友,还一同组成服务队,为社区老人义务教英语。这令党总支负责人喜出望外:“他们是投身社区事务的新生力量。”
党员亮身份:社区事务作表率
今年春节,80岁独居老人刘爱华家的饭桌上,多了一位非亲非故的座上宾——党员志愿者邵时光。老太太专门把他请到家里,向远方归来的儿子介绍:“平时多亏老邵照顾我,他比儿子还亲!”
根据安排,秀苑的每位独居老人均有一位志愿者结对提供服务,年届七旬的邵时光便自告奋勇与刘爱华结对。五六年来,老邵几乎每天都会敲开老太太的家门,问问身体好不好、想吃些什么;老太家的水电费,也总由老邵帮忙代缴。
刘老太常说:“老邵年纪不比我小多少,自己身体也不好,真是不好意思。”但邵时光并不在意。那天老太太生病,老邵坚持推轮椅将其送至医院,挂号、吊针,全不顾自己的高血压。小区居民将此传为美谈,邵时光却摆摆手:“我是党员,应该做的。”
对邵时光这样的社区党员来说,在各种社区事务中率为先锋,已逐渐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在秀苑,居委会、自治小组、居民楼组及社区文化团队,均有相应层级的党组织对应;业委会中也建立党小组。每位新加入小区的社区党员,都会收到党总支送上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六个一”:“左邻右舍访一访,群众冷暖报一报,邻里矛盾劝一劝,楼道堆物清一清,居民有难帮一帮,党员身份亮一亮。”
就在“亮身份”的过程中,党员间的“比学赶帮”氛围悄然产生。今年,党总支在组织生活中推出“光荣礼赞三十分”专栏,请党员们轮番上台,讲述身边党员的感人小事。539弄33号楼的党小组长常年自费为楼内患病老人买补品,还为楼组的墙报自掏腰包装帧、打印……最近一次组织生活中,这些细碎小事被党员倪菊兰娓娓道来,使在座200余位社区党员很为感动。
“党员在社区事务中作表率,既能相互凝聚力量,也能在居民中产生无形的带动作用。”杨如明说。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朱珉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