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区市容局获悉,我区在2006年第四季度市容环卫状况市民满意度评议中,在全市12个中心城区中列第4位,获得有史以来的最好名次。
在过去的4年里,我区完成了四川北路街道示范区、广中、凉城街道规范区和乍浦路街道达标区的创建工作,涉及面积达4.05平方公里、道路达71条;提前一年完成了102条路段的优化;建成81座社会公用型小型生活垃圾压缩站;关闭了九龙路生活垃圾码头,启用了生活固体废弃物压缩中转站,有效改善北外滩周边环境;以环保电瓶车取代传统机动车,在三个半街道实现机动车不进小区完成生活垃圾清运作业,使20万户居民从中受益;成立环卫作业质量监理公司,监督环卫服务质量,在夏季“战双高”期间,我区作业扰民的投诉降至零……
面对取得的成绩,区市容局局长迮思余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却不愿多谈。因为在他看来,市容管理是一项动态的、连续性的工作,成绩只代表过去,今后还要从零开始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市民的满意度。但提起“一室两中心”,迮思余则显得自豪不已,他说,于去年正式运行的网格化系统,改变过去我们工作上的被动态势,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使市容环境大为改观。
所谓“一室两中心”,即城管网格化中心指挥室、监督受理中心和指挥处置中心。自网格化系统于去年正式运行以来,依托信息化手段,我区初步建成了快速发现和处置的管理机制。同时,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各类资源,将实时监控系统作为城管网格化的重要补充,进行同步建设,新设置299个监控探头,实行兼容性的“1+X”模式,形成了自我发现、快速处置、降低投诉的日常运行机制。
记者在城管监督受理中心内一间面积不大的监控室内看到,监控台上8台电脑分两排一字排开,监控人员正不停地切换动态画面,观察各地区和道路的环境状况,一旦接到网格监督员上报的处置事件图片和声频,他们就将立即受理立案。而在另一侧的指挥处置中心内,监控台的正前方,一面墙几乎全部被监控屏幕所占据,20多个分屏和1个主屏画面全天候显示着我区主要道路和地区的实时情况。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全区总共安装了400多处监控探头。每天,分布在全区各地区、道路的60位网格监督员将通过“城管通”——一种造型类似手机的信息采集器,对辖区内部件(事件)发生的问题进行拍照、录音,并将有关信息上报监控中心;同时,监督员也可以通过“城管通”,接受监督中心的指令,对事件(部件)处置情况进行核查。而一般情况下,一起处置事件从受理到结案,最多只需要2个小时。据介绍,自去年正式运行这套系统以来,事件(部件)处置效率明显提高;发现处置了大量部件方面存积的问题;并启用分类别处置的工作流程,减少了不必要的处置环节,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