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楠)
昨天,对虹口区山寿里的居民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当二轮签约通过率达97.88%的标牌出现在他们眼前时,现场沸腾了!家住塘沽路的李金凤,早就选择全货币签约。“北外滩新一轮开发建设是虹口乃至上海的发展新机遇,也是我们改善居住环境的好机会。”按计划,李阿姨准备明天先搬到已经找好的过渡房,然后再看房、买房。
山寿里地块坐落于北外滩核心区域,由35、36、37、38、39、43、44街坊组成,抬头便能看到“浦西第一高楼”白玉兰广场,是北外滩新一轮开发建设中首个启动的旧改地块,东至九龙路,南至大名路,西至武昌路,北至汉阳路,土地面积约6.2万平方米。地块内共有居民2023证2548户,房屋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山寿里旧改是“政企合作”的第二个地块,也是疫情期间虹口启动的第二个征收地块。它的成功征收,意味着虹口区提前完成上半年3000户旧改任务。
她等不及了,提前两天签约
塘沽路124号是李金凤家。推开破旧的木门,一个简单的灶头映入眼帘,旁边是只能简单冲澡的卫生间,无法安装马桶,落满灰尘的杂物堆满角落。一位与李金凤年纪相仿的阿姨正抱着爱犬下楼,她是和李阿姨“同屋”的邻居之一。这间两层老房共有3户人家,都住二层,李阿姨和儿子蜗居在中间一个小房间。一层是公用灶披间,由于面积太小,其中两户人家的灶头只好搭在二层过道里,每到傍晚,老房里烟雾缭绕。在仅9.8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李阿姨和儿子生活了20多年。房间里摆放了一个冰箱和两张小床,就没什么空地了,餐桌和椅子都是折叠的。
今年3月31日,印有《虹口区35、36、37、38、39、43、44街坊房屋征收与补偿方案(征求意见稿)》的公告在房屋征收范围内张贴公示,意味着第二轮方案征询即将启动,李阿姨看到了希望。5月26日正式签约前,决定选择全货币签约的李阿姨等不及了,24日便和儿子一起到旧改基地完成签约。
北外滩街道塘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秋蓉说,她非常理解居民们急迫的心情,也知道“蜗居”的日子有多苦,居民多年来要求旧改的呼声十分强烈。
创新方式,推出“云”看房
与其他旧改地块不同,山寿里第一轮意愿征询和第二轮旧改方案签约都在疫情期间进行。虹口区旧改指挥部、北外滩街道旧改分指挥部、第二征收事务所坚持“党建+法制+作风+方法”,遵循“居民至上、工作至精、服务至诚”理念,旧改基地开在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开展在哪里。基地党支部通过开放型党组织生活会发挥党员、楼组长、志愿者、公职人员的作用,带动广大居民群众积极配合。今年1月21日至23日、1月31日至2月9日,山寿里实施一轮征询,通过比例97.75%。5月26日至31日,山寿里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签约。6月1日至2日上午,居民摸号选房。
考虑到疫情防控需求,工作人员采取“非接触”方式,提前与被征收居民加为微信好友,“一对一”沟通、服务居民;对一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居民,工作人员提前和他们预约,错时错峰面对面沟通。取消集中看房后,虹口区第二征收事务所联合第三方,利用VR科技推出 “云”看房。5月20日,“虹口北外滩”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发布看房二维码,吸引数千居民围观看房。
为破解旧改资金难题,虹口区与市地产集团继续采取“市区联手、政企合作、以区为主”模式,加快改善和提高该地块居民的居住水平,实现风貌保护和文化传承,也力求为全市同类旧改项目提供样板。目前地产集团准备就山寿里项目和108街坊合作事宜,与虹口区政府签订战略协议。虹口区副区长周嵘表示,今后山寿里地块将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商业商办开发。下一阶段,将加快推进北外滩地区116、113等地块征收工作,力争完成年度6000户旧改目标。继续携手市属国企探索新模式,争取早日全面启动北外滩地区旧改,为实现北外滩“三年出形象、五年出功能、十年基本建成”的目标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