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联席办、市信访办统一部署,在各级领导和上级部门的指导关怀下,嘉兴路街道高度重视、完整对标要求、发挥基层首创,持续推进“人民满意窗口”标准化创建,着力打造和完善信访工作“家门口”服务体系,注重把服务阵地建实在社区、服务资源下沉在社区、服务成效提升在社区、服务创新点亮在社区,深入践行“阵地凝心、便民贴心、服务暖心”的理念和宗旨。
聚焦“人民满意”,持续建好窗口阵地
加强硬件建设,改善整体环境。贯彻“讲实际,见实效,分步走,踏步稳”的工作主线, 在2019年初步完成“人民满意窗口”基础建设、设施配备、流程规范基础上,2020至2021年,对接待、会议、调解、谈心的“四室”及指引亮牌、宣传亮牌、承诺亮牌、展示亮牌的“四亮”持续完善标识、丰富内容,并配齐窗口设备、便民设施。2022年,结合“回头看”工作开展,注重倾听社区群众感受、评价和建议,更好整合服务,更细制定清单,加快信息化改造,让群众感受专业、感受变化、感受氛围。
加强阵地联通,打造网格集束。坚持“具备基本、创建特色、方便群众”的指向,深入推行定期与带案走访联系、现场办公,对街道辖区29个居民区,全部建设成“4+1”基层阵地,即接待点、调解点、疏导点、服务点+人民建议征集点,着力发挥一线阵地的作用,理清工作任务,加强基层包干、属地吸附、归拢管理,夯实健全各类风险排查处置流程。以努力实现群众“最多访一次,一次就满意”为目标,帮助做好“倾听诉求、反馈过程、答复结果、解决问题”,接访工作成效显著提升。
聚焦“门前”夯基,持续赋能服务体系
打造健康标杆,筑牢防疫屏障。严格落实市、区两级关于常态化疫情防控相关要求,配置“数字哨兵”与检测设备,张贴“场所码”、运行“登记制”,坚持“三件套”“五还要”。主动融入和助力“双路长制”,积极参与社会面上预防、排摸、督查、宣传工作,不断织密防疫网络、筑好防控屏障。
注重分类指导,提炼有效经验。随着旧区改造推进,社区样貌演进,嘉兴路街道辖区内,仍具有多种多类的成片居住区。为此,在落实 “家门口”服务体系过程中,始终体现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想法。
在自建等旧里居民区,发挥“家门口”服务体系的预警协调作用,组建老党员、楼组长服务队伍,助力旧里居民区里的困扰纾解、矛盾调解。自建居委老支部书记罗赛堡,退休后仍积极发挥余热,在小区旧改以及之后的工地施工矛盾中,利用自己丰富的调解工作经验,搭建信访矛盾化解平台,通过居委、街道与相关职能部门多方合力,安抚居民情绪,倾听居民诉求,将各类矛盾化解在属地。
香港丽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苗在疫情防控、为民解难工作中表现突出,展现出“吃住在社区,全心为守护”的铁汉柔情,代表和彰显上海基层干部履职尽责的生动形象。他也因此接受央视等新闻媒体采访,当选“2022感动上海年度人物”。
在安丘等新建高档商品房小区,倡导走进社区、共建自治,激发社区有志有识有行人士的积极作用,拓展信访渠道倾听心声、汇聚智慧的桥梁纽带作用,让专业人才、群团组织、社会单位更好参与社区治理,增添交汇融合。
突显融汇引领,主业发力创新。嘉兴路街道信访办依托专项工作平台、联席会议机制,从具体的工作和事例中,不断优化群众工作方法,促进专业资源的整合、联通,推动机制创新、优化效能管理,信访干部政治执行力、服务源动力、综合领动力、作风显示度迈上新的台阶。
聚焦“创先”奋进,持续开拓职能领域
一方面是打造更广民意直通平台。进一步贯通群众参与通道和表达终端,在宣传栏、建议箱、接待点基本做法上,建立征集领衔人队伍,推出和认领社区治理主题的微调研,更好整合融入代表接访、市民巡访、征求走访,不断提升群众建言献策的参与面和积极性,诠释和激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更多鲜活故事。
另一方面是更好融入市域综合治理。更加完整准确把握定位、厘清职能、畅通联动,不断满足群众对有效治理的需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挥处置疏导矛盾、消除整治隐患、防控化解风险的重要作用,优化市域治理“三所+三办”协同履职,鼓励和帮助多元服务队伍从“进驻”窗口的定点限时转型为“走进”社区的多样开放,更好实践把社区当作家园、把群众当作家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