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顾俪)
“未分类前饲养员打扫一间笼舍要20分钟,现在至少需要35分钟。”自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垃圾分类”遍布本市街头巷尾,动物园也迈入了垃圾精拣的“新时代”。虽然和平公园动物岛的面积不大,动物总数也相对较少,但早在《条例》实施前,园方就对饲养员们开展了多次垃圾分类培训。
“垃圾分类”为动物谋福利
虽然每位饲养员的工时比过去平均提升半小时,但大家都认为“垃圾分类”对动物园而言十分有必要。动物岛队长冯善说,“垃圾分类”实施前,动物岛的道路和笼舍里每天都能看到大量垃圾,尤其是塑料袋,但如今这样的现象明显减少了。笼舍内的垃圾不仅会造成视觉污染,更会对动物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曾经兽医在解剖动物岛一只死亡的成年梅花鹿时,发现其胃部有大量成团状的塑料袋。工作人员推测是游客在喂食梅花鹿时,随手将包装袋扔进了笼舍。
据了解,动物岛饲养员为游客们准备了有偿新鲜饲料,虽然不提倡游客自带投喂饲料,但出于环境卫生和动物健康的考虑,园方还是希望游客购买园内的饲料文明喂食,规范投放垃圾。此外,根据《公园垃圾分类条例》,公园只提供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桶,但为了给游客们提供方便,园方在动物岛增设了湿垃圾桶。
“精细活”提升有机化肥质量
原先只要带上扫帚和簸箕就能开始笼舍清扫,现在饲养员们还要戴上手套对“垃圾”进行精拣。据悉,动物粪便和饲料是动物园垃圾分类的重点,“垃圾分类”正式实施后,饲养员们每天在打扫笼舍时,不仅需要将粪便清理出笼舍,还需要将粪便中的饲料、塑料等物质分离出来。“现在我们是名副其实的‘铲屎官’了。”动物岛上的一名饲养员说,杂食类动物的粪便中会分离出青菜、胡萝卜等。这些与粪便分离开的湿垃圾会单独放置在湿垃圾桶内,由保洁公司处理。剩余的动物粪便,动物岛自有“妙招”。据悉,动物岛会将经饲养员精拣后的粪便倒入化粪池进行持续发酵,待完全转化成有机化肥后就“返还”至和平公园的绿地和树木,剩余的化肥则会输送至其他需要有机化肥的园林部门或单位。
其实这样“变废为宝”的模式早在“垃圾分类”前就在运作了,只是过去“大杂烩”中还含有大量干垃圾。尤其是普通塑料袋,其分子结构较为顽固,埋在土壤中几百年都不会降解,经雨水冲刷后还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即便动物粪便能够转化成有机化肥,其作用也会因为附带的塑料物质大打折扣。但如今,经过“铲屎官”精细化分拣后的动物粪便,将有望大幅度提升有机化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