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28
信息来源:
2024年,虹口区成为上海唯一入选2024年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的区域。截至2025年4月底,虹口区已有800户老年家庭完成了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平均每户消除了十余处安全隐患,照护效率更是提升了40%,通过有温度的适老化改造和科技赋能智慧照护,为虹口的老人打造了温馨、安全的居家环境,让老人可以居家安享幸福晚年。
科技赋能“小老人”照护,“智慧护理”架起亲情桥梁
在曲阳路街道的老旧小区里,68岁的王叔叔每日都在为照料94岁卧床的老母亲而奔波忙碌。那老旧的木架床,简直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母亲每一次翻身,都需要王叔叔拼尽全力,常常累得他腰酸背痛,狭小的卧室空间更是让他施展不开。王叔叔无奈又心酸地说:“最怕深夜老妈叫,腰椎间盘突出让我实在力不从心,感觉自己特别无助。”王叔叔的艰难处境,正是上海“低龄老人照护高龄老人”家庭的真实写照。
改造后,王叔叔指着护理床说:“现在母亲起卧角度能手动调节,我帮她翻身、喂饭省力多了,晚上也不用一直盯着,床头呼叫器让我心里踏实。”
用电安全焕新生,老房重拾“安心感”
在广中路街道,近百岁的李爷爷和老伴在一套老房子里度过了漫长的几十年。岁月在墙面留下斑驳,也在电路上刻下危机:老化的电线裸露外皮,插座面板松动开裂,灯光昏暗,一旦用电负荷稍大,就会发出“噼啪”火花,仿佛一颗"隐形炸弹"。作为典型“纯老家庭”的老两口而言,每一次开灯、每一次用电,都像在与风险赛跑。
李爷爷抚摸着光洁的插座面板,露出久违的笑容:“过去总担心电路‘爆炸’,现在心里特别踏实。”这场以“防短路、防漏电、防火灾”为核心的升级,让30年的老房彻底告别安全隐患,也让两位老人重拾安心与舒适。
独居老人的“防滑生命线”,智慧适老设计显匠心
江湾镇街道的张阿姨独自居住,膝盖骨损伤让她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家中卫生间和厨房地面湿滑,曾多次让她险些摔倒。张阿姨回忆起上个月那次惊险的经历,仍心有余悸:“当时洗手后没擦干手,扶栏杆时突然打滑,差点就摔在门槛上,现在想想都后怕。”
“现在起夜不用摸黑,洗澡抓握稳当,连晾衣服的阳台都装了扶手。”张阿姨展示手机里的改造前后对比图,“这些细节不是随便装装,都是按照我的身高、步幅设计的。”
智慧健康守护:老人的“全天候保镖”
凉城新村街道李阿姨独自居住,患有高血压和关节炎,子女定居国外。一次凌晨起夜时,头晕目眩的她只能扶墙慢慢挪到床边,无助地等待症状缓解。“那时就怕自己晕倒,连求救的机会都没有。”传统养老中,独居老人的紧急救助依赖邻居或定时探访,远程照护缺乏实时响应,成为子女的“心病”。
李奶奶向记者展示她的腕表:“女儿能随时看我的健康数据,洗澡时把呼叫器带在身边,心里踏实多了。”这套组合不仅筑牢“即时响应”防线,更让子女通过APP实时掌握母亲动态,破解“远程照护难”。科技的温度,让独居老人的晚年更有尊严、更有保障。
从硬件堆砌到精准适配,适老改造进入3.0时代
此次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涵盖适老化改造、智能化改造、辅具适配等三大类别。每户方案均经过“入户评估——三维测绘——个性化设计——入户施工——验收回访”五步流程。虹口家庭养老床位建设项目负责方“华龄佳年乐”负责人介绍:“我们发现70%的适老事故源于动线设计缺陷,比如传统扶手安装高度偏差5厘米就可能导致抓握失效,所以我们适老化改造融合康复医学理念,让每个改造细节都符合老年人运动生理学特征。”在张阿姨的验收单签字后,她向验收专家表示:“你们装的不是扶手,是我的‘安心拐杖’。”这句朴实的评价,正是适老化改造从“功能叠加”到“尊严守护”的最佳注脚。
虹口区通过总结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试点经验、开展研究论证,形成了《虹口区家庭照护床位服务配套指南》。《指南》包括业务流程说明、照护等级评估表、居家安全风险评估表、环境适老化改造评估表等多个综合模块,帮助服务机构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家庭照护困境和目标,确保精准匹配和满足家庭多样化、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