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企业服务云平台 /服务动态

当“社区营造”遇到“海派文化”,将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1-10-30 【阅读次数:

社区是一个城市的马赛克,是最基本的单位。在大都市中,社区居民需要互动、统一规划还是自然生长?社区营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区的活化,塑造社区的精神。

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徐锦江对社区一词如数家珍,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我们要深刻认识社区的民主,理解社区的定义、建设的目的,从而实现共治共享共建。

10
29日下午,以社区营造与海派文化为主题的2021世界城市文化论坛分论坛在北外滩来福士东塔27楼举行。从空中俯瞰北外滩滨江,浦江两岸美景尽收眼底,北外滩开发建设如火如荼。会场内,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业界代表等聚焦社区营造与海派文化,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区政协副主席郭启文出席并致辞。

在主旨发言环节,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陈建华以《海派文化溯源:社区与媒介文化》为题,从《媒介领域的上海》一书切入,讲述了上海媒介领域世界图景的竞争场域。他表示,社区是媒介领域的基础,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例如第一份大型画报《点石斋画报》、第一部都市小说《海上花列传》、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等,要学会从社区中找到启示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包亚明围绕《社区营造与城市更新的文化价值》,通过列举美国纽约、中国香港等地的街区改造,阐述了新旧碰撞可以给社区带来活力,进一步激活城市精彩。他指出,香港中环永利街的改造对虹口北外滩开发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既要考虑民意、做好城市更新,也要尊重文化和艺术的介入,寻求最大公约数,在成为传统城市主义精髓的保护者的同时,也需要通过创造性地应对现状来谱写城市的未来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饶先来以《海派文化与创意城区构建的文化路径》为题,讲述了海派文化的当代形态与特征、创意城区建设地文化路径等。他表示,海派文化超越了地域文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海派文化有格调、有品味,尤其是,海派文化创新要注入城市发展,要有区域本身的作为和特色。

 

社区营造,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新词。相比以社区作为个体在发展的社区发展社区营造更侧重人在做主导。对于这一点,四川北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孙建、上海林桐棪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思红都颇有感触。

社区会客厅案例分享环节中,孙建以打造木刻讲习所旧址艺苑朝华社区会客厅,提升区域软实力为题,介绍了该项目的背景情况、建设过程和目前运营情况。他表示,在还原优秀历史建筑风貌的同时,打造了以木刻讲习会红色文化为核心、以艺术、文化、休闲、服务为主题的社区居民之家,此举备受好评。据统计,四川北路街道辖区内41%的面积是历史风貌保护区。街道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做法,对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多伦路历史文化名人街等多处文化点位进行焕新,打造四川北路北段、甜爱路、环宝华的宝石项链项目。

李思红围绕活化与共融——提篮桥城市公共空间的重塑,讲述了提篮桥历史风貌保护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提篮桥是唯一一个以犹太文化为特色的复合型历史文化风貌区。李思红表示:近年来,团队在用脚丈量这片土地,发现这里的每一栋房子都有故事、每一条马路都有历史。要达到历史风貌保护区与北外滩CBD共生,就要打造·上海方舟城市公共文化客厅,其多元性要与北外滩大型城市综合体形成差异性互补,其人性化尺度要与大体量城市空间鲜明反差,同时,还要以犹太文化为特色海派文化区凸显该区域历史风貌的唯一性。
现场,上海社科院与会代表以海派文化的社区之根为题作圆桌讨论。当前,虹口正立足上海十四五新市域格局,全力推进北外滩开发建设,努力发挥中心辐射主阵地作用。要充分发挥虹口文化三地特色和优势,以海派文化引领社区营造,切实提升改善民生福祉、城市环境,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城市文化建设的新发展、新机遇、新趋势。
据悉,本次论坛由虹口区文化旅游局、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主办,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科技人文研究室承办。

 

记者:张雯珵

图片:区文旅局

编辑:卡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