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企业服务云平台 /公共服务 /服务机构 /航运服务机构

航运虹口功能定位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07-08-29 【阅读次数:

    关于“航运虹口”功能定位的简要介绍
    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以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为主线、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发展要求,我区紧紧抓住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等重要历史机遇,提出了“航运虹口”功能定位。
    一、“航运虹口”功能定位的内涵
    围绕航运服务业“企业成群、产业成链、要素成市”的发展目标,“航运虹口”的具体内涵是:着力推进航运中上游产业集聚,提升航运服务产业能级;着力发展邮轮经济,建设邮轮母港,建成上海国际客运的“海上门户”;着力培育航运市场服务、进出口物流服务和国际客运服务三大功能,完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努力把北外滩建成航运企业集聚、航运要素市场繁荣、配套服务完善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商务区域,与周边港群构成优势互补、互动发展的多层次航运服务平台,共同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
“航运虹口”功能定位传承虹口的历史文脉、立足现实基础,顺应未来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航运虹口”功能定位已成为专家学者、航运企业、有关部门共同的认识。
    二、“航运虹口”功能定位的基础
    一是区位优势独特。虹口北外滩南临黄浦江、苏州河交汇处,与陆家嘴、外滩三足鼎立,形成“黄金三角”,航运服务、金融、贸易功能融合发展,共同构成上海中央商务区(CBD)核心区。北外滩拥有3.2公里的黄金滨水岸线,良好的景观区域和得天独厚的水深条件,在发展航运服务业,特别是发展邮轮经济方面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二是航运历史悠久。北外滩是上海航运业的发祥地,1845年,英商东印度公司在徐家滩(即现今的东大名路、高阳路)一带建造驳船码头;1866年英商蓝烟囱轮船公司大型远洋轮船“鸭加门”号首次停泊虹口码头,开启了上海对外航运的历史。建国以来,北外滩区域内沿黄浦江的码头一直是上海航运业特别是进出口货物和散货运输的主要集散地,位于外虹桥的国际客运站是上海唯一的国际客运码头。160多年的航运历史沉淀,留下了下海庙、海员医院、扬子江码头、汇山码头等航运历史文化资源和建筑,它们是上海最早接触西方的渠道,使虹口最早接触海洋文化、西方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前沿,海派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三是产业基础深厚。企业集聚,目前北外滩地区集聚了2000余家航运服务类企业,其中包括我国航运业的三大巨头:中海集团、中远集运和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总部。机构集聚,北外滩是中国大陆航运服务机构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上海航运交易所、中国港口协会、上海船东协会、报关协会、上海海事局等13家机构集聚北外滩,共同构成了航运服务产业的良好发展平台。能量集聚,目前中国大陆前十位集装箱运输企业有7家落户北外滩,运力占全国的86.5%;水上运输增加值占上海总量的67%,主营收入占上海总量的73%。中海集团、中远集运和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家企业2005年的营业收入达到1100亿元。要素集聚,上海航运交易所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航运交易市场,其发布的“一书(中国航运白皮书)”、“两刊、两报告(航运交易公报、航运动态月报)”、“两网站(中国航运网、中国航运人才网)”、“三指数(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中国沿海(散货)运价指数、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具有国际影响力。功能集聚,航交所内的“一关二检”服务平台,2005年完成上海口岸海运出口报关业务的75%、海运进口报关业务的25%。
    四是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是全市唯一的航运服务集聚区。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规划范围3.66平方公里。2005年1月,建设“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已被列入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市“十一五”规划中;2005年7月,被市政府确定为全市首批启动建设的九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之 一。目前沿江地区近1平方公里的土地进入全面开发建设,到2010年,北外滩地区将建成100万平方米的高档商务楼宇和高星级酒店,成为上海吸引世界知名航运机构的重要载体。
    三、“航运虹口”建设的进展
    一是加强与大企业、大机构战略合作,多方推进开发格局初步形成。将“航运虹口”建设作为全区发展的共同目标,促进政府、企业、机构等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多方互动,形成航运服务产业集群,打造虹口航运服务品牌。争取国务院相关部委、上海市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支持,借力发展。2005年9月,区政府与中海集团、中远集运、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上海航运交易所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手打造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今年7月,与上述机构合作举办“在沪国际知名航运物流企业恳谈会”,与全球20大班轮公司建立了联系沟通机制。
    二是强化规划先导作用,北外滩地区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按照上海“十一五”发展目标和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的总体要求,及时修编、完善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功能区发展规划。完成了北外滩沿江地区城市设计。坚持项目建设与交通系统相结合,制定了北外滩综合交通规划;与地下空间利用相结合,制定了地下空间规划;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充分考虑航运服务企业在信息传输等方面的个性化需要,制定了市政设施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制定了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和绿地建设总体设计方案。通过科学规划,使北外滩地区更加符合航运服务业发展要求。
    三是着力提升航运服务能级,功能集聚辐射效应显现。重点吸引知名航运物流企业、船代货代企业、邮轮公司等入驻。去年以来,航运服务中上游产业和功能性机构在北外滩集聚度进一步增强,能级进一步提升,引进了多家国际知名航运物流公司:韩国现代商船(HMM)、美国罗宾逊物流(CH-ROBINSON)、美国伯灵顿(BAX)、美国UTI、美国布林克斯(BRINK’S)、法国SDV、美国锐德(Ryder)、招商海达保险经纪(CM HOULDER)等,其中有4家是全球第三方物流企业20强在中国地区总部。航运服务业作为虹口的主导产业,作用日益显现,2002年到2005年,航运服务企业数年均增长43%,区级税收年均增长59%;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明显提高,占区级税收的比重从2003年的4.1%上升到2005年的9%,今年上半年达到了12%。
    四是全面推进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城区功能逐步提升。积极推进上海国际客运中心建设,按照国际一流的现代化邮轮母港的规划要求,形成客运、办公、酒店、商业等功能,目前客运综合楼、港务大楼等建设进展良好,2007年将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北外滩地区标志性建筑白玉兰大厦已经完成土地招标,投资商成立金港北外滩开发有限公司,该项目地上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上海航交所“一门式”通关中心的扩建改造方案已初步完成,并得到市口岸办、国检、航交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年内将改造完成。以口岸服务为主体功能的国际航运中心服务大厦建设正在抓紧各项前期工作。总面积16万平方米的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和绿地建设顺利推进,3万平方米样板段工程已经建成。按照上海CBD核心区“井”字型通道方案,积极做好新建路隧道等虹口区域内的相关工作,同时,与上海久事公司联手推进北外滩开发。
    五是确立北外滩邮轮母港地位,邮轮经济发展取得突破。今年7月3日,全球最大的邮轮公司嘉年华集团旗下的意大利歌诗达(COSTA)邮轮公司“爱兰歌娜”号正式开通了以上海国际客运中心为母港的国际邮轮定班航线,这是第一个以中国大陆港口为母港的国际邮轮定班航线。世界第二大邮轮公司——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总裁也来沪考察了北外滩,目前正在洽谈开设邮轮航线。亚洲最大的国际邮轮公司——丽星邮轮公司在上海的独资旅行社获准成立。瑞典仿古帆船“哥德堡号”将于今年8月停靠北外滩2个月,作为今年中国与瑞典友好交往的一项重要内容,期间将组织开展多项经济文化交流活动。2005年在上海通过邮轮出入境的旅客达77600人,其中从北外滩出入境的旅客达61238人,占全市总量的79%。
    六是加快构筑人才服务高地,人才培训和服务功能逐步强化。立足功能定位,围绕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需要,建立多功能的人才服务平台,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形成航运服务人才高地,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今年4月26日,“上海国际航运物流人才服务中心”在北外滩正式挂牌成立,提供国内外航运物流人才租赁与派遣、航运物流人才综合素质测评、航运物流人才诚信服务等多方面服务;该中心还开通了上海国际航运物流人才服务网,为各类航运企业提供人才引进、培养和交流等方面的服务。同时,丽星邮轮公司与南湖职业学校合作,开展邮轮服务人才培训,首批学员毕业后全部被国际知名邮轮公司录用。
    “航运虹口”是我区“十一五”规划和建设发展的核心。到2010年,将基本建成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努力形成以航运市场服务为龙头、以邮轮经济为亮点的航运服务体系,吸引更多的国际知名航运物流企业和国际航运机构的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集聚。进一步增强上海口岸服务功能,航运经纪、航运金融保险、海事法律服务等软环境功能取得较大突破,形成一个辐射力强的国际航运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