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这些公寓
藏着近百年的历史与故事......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
提到历史建筑
虹口可谓“群星璀璨”
这里有着历史悠久的老公寓
历经风雨,刻上岁月痕迹
诉说着百年来的历史与故事
......
百年公寓漫游
微游路线:
北川公寓(四川北路2079-2099号)→浦西公寓(乍浦路199-215号)→大桥大楼(四川北路85号)→河滨大楼(北苏州路400号)
(温馨提示:部分公寓目前仍为私人住宅,建议大家打卡时从外围参观,不要干扰住户的正常生活哦~)
鲁迅曾经的寓所
-北川公寓-
北川公寓,原名拉摩斯公寓,1923年12月由西班牙建筑师阿贝拉多·拉富恩特( Abelardo Lafuente) 设计,1924年建成。
拉摩斯公寓为钢混结构,装饰艺术派风格,三段式立面,入口门洞有券饰,二至四层均挑出阳台,配有花式铸铁栏杆,四层顶部设半圆券,花式铸铁栏杆,室内楼梯栏杆也有精美雕刻。
▲ 今多伦路250号建筑(雷玛氏别墅)
与拉摩斯公寓相邻的雷玛氏别墅(今多伦路250号) ,也出自这位西班牙建筑师之手,且拉摩斯公寓和雷玛氏别墅的所有权同属一人——西班牙商人安东尼奥·雷玛斯(Antonio Ramos),也有音译为雷玛氏、拉摩斯。
▲ 安东尼奥·雷玛斯
1903年,雷玛斯来到上海,随身带了几台电影放映机和电影胶片,借公共租界四马路(福州路)的茶馆放映电影。
1907年,他又在虹口搭建了一个可以同时容纳250人的简易电影放映院,这也是上海乃至全国的第一家电影院。雷玛斯因此成为中国电影放映的开创者。
▲ 虹口大戏院,中国第一家电影院
此后,雷玛斯在虹口以及其他地方相继创办了维多利亚(Victoria)、夏令配克(Formerly Olympic)、万国(China)等多家电影院,他也被人们尊为中国电影放映业的“巨擘”。
▲ 新中央大戏院即原维多利亚大戏院,拍摄于1929年
1931年6月28日《申报》载有一条新闻,称西班牙商人拉摩回国,将其在沪经营的剧场、戏院及北川路之西式公寓(指北四川路拉摩斯公寓)一并出售,这也证实了拉摩斯公寓建造之初的所有人正是西班牙人安东尼奥·雷玛斯。
▲拉摩斯公寓旧照
鲁迅与拉摩斯公寓也颇有缘分。当年鲁迅因参与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被国民党明令通缉,后经内山完造介绍并以其名义租下公寓。鲁迅全家于1930年5月12日从景云里搬到拉摩斯公寓3楼4室居住,直至1933年4月。
▲鲁迅北川公寓旧居示意图
在这里,鲁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出版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等;也曾掩护过瞿秋白夫妇,并在此会见陈赓。
▲拉摩斯公寓现照
解放后,拉摩斯公寓更名为北川公寓。2005年10月31日,这里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地址:
四川北路2079-2099号
乍浦路上的“怪兽大厦”
-浦西公寓-
在“钢铁森林”香港,有一组民居建筑群,万窗如蜂巢,挤满一万二千多人。因其庞大密集的奇幻外观,人们形象地称它为“怪兽大厦”,也叫“鸽子笼”。在虹口,也有一座上海版的“怪兽大厦”,那便是塘沽路乍浦路口的浦西公寓。
浦西公寓原名披亚斯公寓,位于乍浦路199-215号,建于1931年,为钢筋水泥建筑,是当时上海很高档的公寓楼。清水红砖外墙,立整简洁,采用了折衷主义的建筑风格。当年公寓周围并未有高楼建造,故显得格外气势雄伟。
上海作家王周生曾以浦西公寓为原型,在小说中写到:“红棕色外墙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金光,公寓像一匹红鬃毛的烈马,傲然挺立在苏州河畔……”
公寓入口处“浦西公寓”四个字格外显眼,《我的前半生》中唐晶拖着行李箱走出来的楼道和小区外景就是在这里。
走进公寓大楼,要先经过一个通道,两边是密密麻麻的绿色信箱。
进入公寓楼内,你才会发现别有洞天,四周楼房呈“口”字形合围,位于底部的楼层几乎难见天日,颇有一种“坐井观天”的视觉感受。
四周皆为高耸且具有压迫性的楼群,乳白色的立面以平拱窗体和小阳台形成竖向划分。公寓内每层楼都有长廊式过道,还有电梯五部、楼梯四座,供居民上下走动。
▲公寓楼内的老式电梯
公寓原先入住的外侨除西欧人外,还有一些日侨、华人。解放后,这里成为不少干部、知识分子的聚居地。1977年,公寓在原有的7层上又加建了两层。
如今,浦西公寓仍保持着原样,只是很多原来的住户已搬走,楼里大多为老人或是租客。
地址:
乍浦路199-215号
承载厚重历史
-大桥大楼-
大桥大楼原名大桥公寓,大楼东靠四川北路,南临崇明路,正门在楼南侧崇明路靠近四川北路的位置,因正对四川路桥而得名“大桥”。
上世纪三十年代,大桥大楼由仁昌营造厂承建,1935年竣工,为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大楼整体为现代派风格,局部采用装饰艺术修饰。转角处弧面处理,中间高起,两面对称,分别形成次轴线,局部阳台外凸。
1937年后,这里被日本宪兵司令部占用,作为特种监狱,曾关押过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角原型——共产党员李白烈士。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开明书店经理章雪琛等因不愿被日军利用,也先后被关押在此。后被淞沪警备司令部及其稽查处使用。
1947年末,中国银行购入大桥大楼作职工宿舍。
2003年虹口区人民政府公布大桥大楼为虹口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05年10月,大桥大楼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地址:
四川北路85号
“亚洲第一公寓”
-河滨大楼-
河滨大楼位于北苏州路400号(原北苏州路340号),初名河滨公寓,是上海最早的苏州河水景住宅。1935年建成的它,曾是亚洲最大公寓,有着“亚洲第一公寓”的美称。当时它的主人是位英籍犹太人,名叫沙逊。1994年,河滨大楼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河滨大楼坐北朝南,占地7000平方米,从空中俯瞰,整幢大楼呈“S”型,造型十分独特。最初楼高七层,后又加建了三层。墙体采用大块防火石棉砖。房子内部和楼道之间均铺设了硬木细条拼花地板,里面有完善的独立供暖系统和卫浴设备。此外,大楼底部还有一个长15米、宽9米、深2米的游泳池,供中西住客享用。
大楼落成后,吸引了众多在沪外侨,入住套间的基本是欧美侨民,其中英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居多,他们大部分是商人和海关、公共租界工部局的中高级职员。
1938年,河滨大楼接纳了许多从欧洲逃亡到上海避难的犹太难民,这里也一度成为二战时期犹太人的“诺亚方舟”。
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米高梅影片等六家公司都曾在这里设立过办事处。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的地点是在虹口,而虹口为什么后来又成了中国电影的发轫地。
河滨大楼的现代派建筑风格深受不少现代剧导演的喜爱,《蜗居》《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我的前半生》《三十而已》等多部影视剧曾在这里取景。这里的盘梯也很出片,不少明星来这里拍过时尚大片。
地址:
北苏州路400号
如今
那些故事
早已隐入建筑的细缝之中
老公寓的一砖一瓦
藏着百年间的记忆
来虹口
聆听老公寓与历史的对话
触摸时光的年轮印记
信息来源:乐活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