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水岸- 钩沉艺味深藏
主题色:蓝色
历史是最好的土壤,再风姿绰约的景色,也得开于其上,方能显出十足意趣。虹口的积淀无疑是厚重的,各类历史钩沉独树一帜,历史建筑鳞次栉比,在这里,任何空间都不是冰冷的,而是充满了故事,这故事,能帮你勾兑出“忆往昔”的那一抹余温,热了眉眼,暖了心灵。
去上海邮政博物馆参观
俯瞰邮政大楼
每座博物馆都是带你进入未知的奇妙天地,坐落于苏州河畔的邮政博物馆,则带你经历一场“从前车马慢”的通信之旅。你可以在馆内自由探索,从击鼓到烽火墩台,从书信到邮戳封泥,串联起从殷商、汉唐、清末民初至近现代通信载体的变迁史。你也能在邮票与集邮展区,近距离欣赏诸如清代海关邮政邮票和1878年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等珍贵文物。
博物馆陈列
上海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底楼中庭的几座模型则为我们保留下上海邮政服务大众的精彩一笔:第一辆邮运汽车、第一条定期航空邮路飞机,我们可以登上那辆标有“大清邮政沪局”字样的马车进行参观,想象一下,在还没有手机、网络让一切变得触手可及的时代,人类的通讯生活是何种模样。
天潼路395号
去建投书局的阅览室,领略哈利波特式的古堡阅览体验
建投书局挑高阅览大厅
是的你没听错,在上海也有一座“霍格沃兹”般的图书阅览室,分分钟俘获哈迷们与爱书人的心。隐藏在虹口滨江建投书局四楼咖啡区域背后,需要你将如宫殿城墙般厚重的门缓缓打开。足有三层楼左右挑高的空间出现在你我面前,拱形穹顶、复古大钟、从巨大落地窗眺望浦江,被整面整面的书架环绕包围,俨然读书人的天堂。
书局的阅读空间
楼梯处装饰
“霍格沃兹”自然还是为艺术爱好者打造的文化交流的奇妙空间。一年四季不间断的丰富活动里,读书会、音乐会、文化沙龙、咖啡课程、艺术展览等有益有趣的活动不一而足,满足你那颗永远年轻、永远对未知充满好奇的求索之心。
公平路18号8号楼嘉昱大厦一层
借住河滨大楼里的民宿
河滨大楼外观
若要了解上海的历史,大卫.沙逊与公和洋行是绕不开的话题,这栋气势恢宏的河滨大楼,正是由他们联手打造的。房屋延绵不绝,拐角接拐角,俯看是连贯的S型。楼梯是令人惊叹的盘旋上升,英伦做派的电梯则需要你按“0”才可到达底楼大堂。
空中俯瞰“S”型的大楼布局
密密麻麻的窗户背后容下了700户人家,因此你大可以把河滨大楼视作一段流动与融合的移民史。既入住过李鸿章外孙、黄金荣孙女这样的非富即贵,也成为环球、米高梅等影视公司的办公地,沙逊将其作为犹太难民的收容所,庇护他们的安全。河滨大楼里的现有居民,同样是不同年龄、国籍与肤色的交融。老爷叔用上海话交流起买小菜的心得,外国人也能加入大楼业主委员会,有一家名为Designer Apartment in Historic Building的民宿异常抢手,用复古老上海情调俘获一众住客的心。
北苏州路400号
在1929艺术空间看画展
老建筑焕发新生机,可以算是近来火爆的城市命题。这栋建于1929年的建筑,从最早的英商协隆洋行仓库,摇身一变成为艺术与创意空间,为当代人触碰艺术,提供了一个好去处。
二楼的半岛美术馆称得上是城中秘境,清净、人少,展出的是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却能从中窥见传统文化蕴味。小朋友们可以在曼.艺术创作馆中学习绘画、陶艺和书法,从小领略艺术的趣味。东侧的一家秋萍茶宴,不仅适合喝茶,更能满足喜爱创意菜的味蕾,每道菜中都会加入不同的茶水进行调味,而服务员对于每一道菜的讲解,则能让人对于茶文化拥有更深的了解。
东大名路687号
寻访雷士德工学院遗迹
空中俯瞰原雷士德工学院
别具一格的工学院装饰
1926年,工程师、房地产商又是慈善家的雷士德先生在上海逝世,后人则根据他的遗嘱,将财产用来发展上海的教育卫生事业。位于东长治路505号的这栋建筑,当时就是雷士德工学院的所在地。外观来看,英国哥特式与装饰艺术派相爱相融,若是俯瞰,则酷似一架凌空展翅的飞机,如此的设计灵感确实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与那股“航空救国”的浪潮不无关系;而建筑内部及窗架部分,则多以天平、角尺、齿轮和圆规等科学仪器与机械图案作为装饰,十足的工学院风范。
静谧的水池
历史上,这座土木私立学校虽然仅存在了短短数十年,却培养出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既有香港“三大船王”之一之称的曹文锦,也有中国驻联合国大使梁于藩;翻译家草婴也曾在雷士德就读,还有如任溶溶、黄振声和邱长清等当时活跃在文学界和科学界的大人物。
东长治路505号
追寻犹太风貌,铭记“上海方舟”
空中俯瞰提篮桥历史风貌区
摩西会堂外观
纪念馆内部陈列
漫步在提篮桥地区,你很容易发现脚下那一块块写有“上海方舟”的地砖,提示这一片区曾是二战期间,犹太人避难上海的聚居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JDC)旧址、白马咖啡馆、犹太难民收容所旧址、罗伊屋顶花园旧址和远东反战大会旧址等8座历史遗迹串联起一条行走路线,于其中探寻犹太人避难上海的历史,感动于艰难岁月里,不同民族间患难与共的友谊。这栋三层青砖墙面、外廊式建筑风格的摩西会堂,是二战期间犹太难民们举行宗教仪式和聚会的场所。你会在大门上方看见犹太教的标志“大卫星”,展示厅内则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与在沪生活,讲述犹太人避难上海的历史过程。
以“拯救”为主题的名单墙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后人,往往会为了同一个目的聚集于此,在那面以“拯救”为主题的名单墙上,从13732个名字中找到先人曾居住在这儿的痕迹。我们也可以去逛一逛霍山路与舟山路建筑群,那片犹太难民集中居住过的地方。白马咖啡馆里喝茶侃山、霍山公园里休息聚会、在屋顶花园上举行起音乐会,这些都是犹太人们在上海的生活,也是悲苦中生出的乐观而充满希望的种子。
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
摩西会堂旧址(长阳路62号)
在白马咖啡馆看一场《苏州河北》话剧
白马咖啡馆外观
如果说摩西会堂陈列的照片与展品让我们对犹太人避难上海的历史有了严肃的认识,那是时候放松一下心情,去对面的白马咖啡馆小坐休憩。咖啡馆的室内陈设,参照了创办人莫斯伯格及其儿子提供的历史资料,将当时犹太难民聚会的场景真实还原。咖啡好喝不贵,正好点上一杯阿芙佳朵,坐等话剧《苏州河北》何时上演。
咖啡馆老照片
咖啡馆内部装饰
这部描述犹太难民和中国军民在二战时期共度时艰的实景音乐话剧,最大的亮点是原址的实景重现。一段发生在犹太咖啡厅里的故事,一段跨越民族、敌我,事关追寻爱情还是拯救家庭的人生抉择。国内外的青年演员联手演绎,尽情展现战争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生活。
长阳路67号
去耶松船厂旧址追寻老故事
今日的耶松船厂外观
建造于1908年的耶松船厂,竟能综合中西风格,同时融入缅甸元素,即使放之今日,仍然不失为一座精美的建筑。在优秀近代建筑林立的上海,似乎随便一扒,我们都能在房子背后窥得一些历史故事。
19世纪,由英商在上海创办的耶松船厂,便极大地推进了中国船舶修造业的工业进程。从租用设备到收购公司,扩充工厂规模、改良船舶设备,逐渐使之成为英国人在华工业投资中最大的企业之一,甚至垄断了中国三十余年的船舶修造业,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的确从中汲取了修造船舶的能力,乃至为上海工业发展奠定下了基础。1937年,这里改为英商马勒码头,建国后则成为民生轮船公司的办公地。
东大名路3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