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中小学:
现将《虹口区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虹口区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虹口区教育局
2025年3月10日
附件
虹口区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发展的
实施意见
为落实国家、上海市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全面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加快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结合区域实际,特制定本区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一、发展愿景
将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发展作为缩小校际办学水平差距、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点工作,以“全域优质”为价值导向,积极建设高质量学区和集团,形成学区和集团规范化、紧密型、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描绘全域覆盖、多模共存、优质共生的图景,学校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校际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获得感更加充分,家长和社会满意度持续提升。
二、主要举措
(一)健全学区和集团治理体系
1.优化结构布局。学区的结构布局保持相对的稳定性,通过一定地域单元内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校际均衡发展。探索集团结构布局的动态优化,综合考虑办学特色、资源条件、辐射能力、发展需求等因素,建立集团定期双向选择机制,动态优化调整集团办学布局,激发集团化办学的活力。发挥合作办学等资源优势,推动集团高起点高品质办学,促进学校优质均衡发展。
2.加强党建引领。加强党对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虹教系统学区化集团化党建联盟的积极作用,深化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着力探索党建+队伍建设、党建+教育教学、党建+协同育人等模式,通过理念共享、机制共建、人才共通、业务共研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共绘育人“同心圆”,不断推进党建与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深度融合,以优质的党建工作赋能学区、集团新发展。
3.注重放权赋能。学区主任、集团总校长全面统筹学区和集团管理工作,加强学区和集团内各校党政班子队伍建设,健全集团内优质特色课程共建共享、联合教研、教师流动、考核评价等制度体系,探索数字化赋能管理工作,实现各成员校教育责任共担、发展成果共享。赋予集团总校长对成员学校校级班子和中层班子的协商提名权、对他们工作成效的会同评价权、对集团内各校软硬件资源的统筹协调权。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推进教师统筹管理。探索教师在区域范围内“集团管、校用”制度。落实《虹口区教育集团教师招聘统筹管理实施意见(试行)》《虹口区教育系统职称评审跨校申报实施意见(试行)》等文件精神和要求,统筹各校干部、教师的招聘和配备,统筹中、高级职称申报,统筹部分绩效工资增量分配,积极推进集团内教师招聘录用、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一体化运作。
2.建立骨干人才智库。建立学区、集团人才智库,形成名师共享机制,加大骨干流动的力度。对集团内中层以上的干部实施动态调配,优秀校级干部和中层管理人员参与流动,加强对流入校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引领。将学区、集团内2年交流轮岗工作经历和效果作为提任校级干部的重要因素。建设高质量学区和集团的优质校,每年流入相对薄弱校的教师人数应不低于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的20%,其中“五层级”梯队等骨干教师占比不低于30%,流动期限不少于3年。因需实施教师组团流入,流入教师人数不少于3人,开展包班上课、教研引领和项目攻关,帮助流入校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3.拓宽教师培养路径。通过外部引进扩容、内部培养提升、校际交流激活等举措,逐步从外源式支持过渡到内生性发展,提升各校教师专业水平。探索建立学区、集团师资培训机制,形成市级培训、区级培训、学区集团培训、校本培训四级教师培训架构。经学区、集团组织申报,区级教育部门认定,教师在学区、集团内参训可按照高于校本培训的原则核定学分。逐步形成基于教师需求的学习培训机制、骨干先导的教学研究机制、项目引领的教学改进机制、团队诊断的教学指导机制、激励导行的多元评价机制等,创新学区、集团教师研修模式。
(三)提升教育教学品质
1.加强家校社联动的资源共享再生。向内积极挖潜,学区和集团从课程发展的角度,结合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新五项标准”的要求,整体规划、不断优化学科实验室、跨学科综合学习空间、体育艺术学习空间、数字化应用场景等的建设和资源共享。向外加速扩容,整合场馆资源、家长资源、社区资源等,建设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教联体”,通过共建校外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加强家校社资源共享。建立学区和集团资源清单,优化统筹、管理和使用机制,促进资源多元供给、充分共享。发挥学区和集团成员校课程资源互补优势与集体智慧,加强特色活动、特色项目、特色课程的共建共享,共同开发高质量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和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每学期集团内每校至少有1门共享课程,可共享课程应不低于5门且逐年增加。集团内课程开设年级不少于二分之一的学生有共享课程的学习经历。学校积极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提高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常态化应用水平,在课后服务、研学实践、科创实验等方面进行跨校选课。
2.深化教科研协同的课程教学改革。聚焦“双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维度,围绕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试验区、上海市大思政课整体实验区建设等重点任务,依托“虹课优学”,形成实验项目联合攻关机制。深入挖掘、提炼优秀经验和成果特色,打造学区、集团教科研特色品牌。优化教育教学交流平台,加强学段课程的贯通研究,通过同学科跨学段、同年级跨学科、同学科同年级等多种形式,分主题、定时间开展集体备课、联合教研、专项研究、教学比武等活动。每学期集团内各种形式联合教研不少于5次,确保集团内联合教研的常态化、制度化落地。培育、推广学校的优秀探索案例、模式、经验,并借助现场观摩、教学研讨等发挥优秀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成立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团队,建立定期视导制度,开展学区、集团教育教学诊断评估,结合量化分析和质性反馈,及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炼有效教育教学经验。将学区、集团内联合教研情况和成效纳入小学飞行调研及初、高中课程与教学集中调研范畴,定期深入学区、集团内开展课程教学研究指导。
(四)创新学生共育模式
1.开展学生共育实验。鼓励有条件的学区、集团探索开展特色项目学生联合培养实验。依托区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研究中心,发挥好优质高中校的龙头牵引作用,优化学程管理,打造品牌课程,加强学段衔接,开展学区、集团内学生联合培养、贯通培养和长链条培养,探索大中小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路径。优化体育、艺术“一条龙”项目布局,探索构建以国家课程、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和区域共享课程为主体的多元体育、艺术课程体系,探索体育、艺术人才一体化培养路径。
2.创新学生评价研究。以教育综改重点项目《“虹星少年”——虹口区学生评价体系的建构》为引领,通过项目领衔校带动学区、集团内成员校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的实践研究。研制指向学生科学素养评价的“虹优指数”,形成测评框架和测评内容,各学区、集团逐步试点探索学生科学素养测评,重点落实质量监测结果的分析、挖掘、反馈与教学改进,充分发挥评价对于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的促进作用。开展技术赋能的学生教育评价研究,推进小学教育评价改革共同体建设,形成学生综合素养的“数字画像”。
(五)实施一体考核评估
1.把握目标要求。高质量学区和集团在本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中,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达到合格及以上比例不低于当年区域平均水平,且同学段校际差异率低于0.15,相对薄弱学校进步明显;涉及初中学段的,参与校在确保“应考尽考”的前提下,初中学生学业水平合格率不低于99%,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到校计划完成率达到100%,优质高中阶段学校入学率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家长、教师等群体对集团满意度不低于90%。
2.健全评价机制。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优化集团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学区、集团常态化的自我评估机制,鼓励成员校主动参与,加强过程中的反思,及时发现问题,通过集体诊断,提出改进措施。有效发挥外部评估的导向、激励作用,重点考量优质资源总量增减、校际教育差距变化、领衔学校辐射带动、成员学校融入提升以及学生和家长满意度等情况,将成员校的增值性发展作为衡量学区集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引导学区、集团不断更新教育质量观。结合办学情况,落实专项经费支持。将学区和集团建设成效作为成员校年度考核和各校校长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校长考评中的占比不低于50%。
三、推进机制
(一)区域联动
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保障,整合多部门力量,健全学区和集团管理、支持和服务体系。区域层面创新政策和工作机制,大力营造学区化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发展的氛围。
(二)增值发展
学区和集团对办学现状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积极回应国家、市、区层面教育发展的核心聚焦,寻找原有基础上的突破点、生长点、创新点,形成高质量学区、集团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突出增值性发展的办学样态。
(三)特色呈现
积极搭建交流研讨的平台,鼓励学区、集团在市、区层面开展展示交流活动,及时推广学区、集团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推出一批在学区和集团走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好学校、好校长和好教师,扩大高质量学区集团建设的影响力和显示度。
虹口区教育局办公室 2025年3月10日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