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中小学及相关教育单位:
为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2021-2035年)》的要求,现将《虹口区高质量推进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虹口区高质量推进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方案
虹口区教育局
2024年5月11日
附件
虹口区高质量推进新时代中小学
科学教育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部署,以及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在虹口区全力打造“上海北外滩、都市新标杆”的背景下,围绕“大抓教育教学、狠抓办学治校”主线,进一步发挥中小学科学教育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培育创新人才、建设科技强国中的奠基作用,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双减”工作部署,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虹口“文化三地”资源优势,依托“虹师润心”“虹课优学”“数智虹教”教育内涵品牌建设,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具有科技报国情怀、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和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夯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通过3至5年努力,构建区域中小学大科学教育和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协同培养新格局,高质量实施中小学科学教育,拓宽科创人才早期贯通式、协同式培养渠道,加速区域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转型升级,助力区域科技创新发展。
(一)完善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区校科学教育课程架构,强化优质科学课程资源建设,优化科学学科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科学实践活动,贯通科学教育实施渠道,创建2-3所科技特色中小学。
(二)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推进基于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进一步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科学兴趣、科学精神,厚植科技报国情怀,努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蕴育“未来工程师”。
(三)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增强教师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激发教师参与科学教育的积极性、创造性。
(四)健全中小学科学教育社会各方协同机制。整合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资源,建立“十大科学教育实践基地”,推进区“科学-工程教育中心”建设和科学教育“双北联动”。
(五)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协作共进。建立科学教育实验区协同组,成立科学教育学校联盟,向对口支援地区分享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实践成果和经验。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实验区长效工作机制
1.加强实验区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虹口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统筹区域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
2.加强科学教育的专业引领。组建虹口区中小学科学教育指导委员会,由两院院士、高校与科研机构研究者、教研员、科学骨干教师、科技工作者和高新企业管理者等组成,引领和指导区域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
3.加强学校科学教育的合理规划。聘任科学领域领军人物担任各中小学科学副校长,指导学校科学教育的规划与落实。
(二)构建高质量科学课程体系
4.一体化设计中小学科学课程群。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实上海市课程计划,规范建设校本科学课程。研制和发布《虹口区中小学科学课程建设方案》,依托“虹课优学”,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指导学校横向探索学科融合教学,纵向打造进阶科学课程,建立多维多向的科学课程群,培育并遴选一批科学教学精品课例,形成科学教育课程资源的区域共建共享机制。学校制定《科学课程实施方案》,聚焦教材实验深化探究、工程启蒙、人工智能、科技人文等主题,探索科学与其他学科,与德育、美育、劳育、体育的融合,横向一体化设计学校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纵向发挥集团、联盟校、校外合作机构优势,贯通实验实践资源,探索学段衔接与高中先修课程的实施。
5.深化中小学科学教学改革。实施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提高科学及相关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的教学水平,加大科学课程的实验实践力度,落实义务教育跨学科主题学习不少于10%的教学要求。加速教学方式转型升级,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探索真实问题驱动下的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科学问题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6.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借力“数智虹教”,加强探究实验室、数字实验室等新型教学空间建设,配齐科学教学装备、实验器材。鼓励和支持教师利用技术赋能课堂教学,利用“三个助手”等平台开展基于数据的精准教学,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改进和强化实验教学、提升学生探究实践能力。
(三)整合优质科学教育资源
7.建立“十大科学教育实践基地”。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建立包括上海科技馆、中科院技物所等在内的区域“十大科学教育实践基地”。协同区科委、区科协等,联合合作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普场馆等开展校外科学实践活动。
8.推进区“科学-工程教育中心”建设。对接高校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资源,加快建设区“科学-工程教育中心”,构建1-2门“工程+项目”课程体系,创设创意思维、结构分析、能源动力、通讯控制等实践项目的资源环境,打造一专多能的科学与工程类师资队伍。以“关注学生创新意识、高阶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总体培养目标,通过科普、科创的双轨并行,结合项目化学习的实战演练与跨学科学习的创新融合,为培养具备科技报国远大志向的“未来工程师”夯实基础。
9.推进区科学教育的“双北联动”。会同区国资委等,依托“北外滩科创总部集聚区”和“北中环科创产业集聚带”的“双北联动”,加大中小学与高新企业的紧密合作。由区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研究中心和区青少年科技实践中心与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场馆和高新企业等紧密合作,运用三级管理、四项核心、四导师制、多元评价的模式(3+4+4+N),强化学段有机衔接,做到早期培养、中期评估、后期跟踪。
(四)凸显科学教育活动品牌
10.实施科学教育的“一校一品”。以“百校进百馆”“百场科学家大讲坛”“小小科普讲解员”“科学魔法秀”“未来科学家”“青少年科学院”和各级各类科技节、科普日等市区科学教育类项目为抓手,推动区内中小学与科普场馆、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和区青少中心等深入合作,普惠学生。同时创建2-3所市级科技特色中小学,对接合作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和科技企业资源,联合共建创新实验室、科学大学先修课程,贯通大中小学实验实践资源,实现学生进课题、进团队、进实验室,合作共育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11.组建区科学教育学校联盟。分批次全覆盖推进科学教育实验校建设,整合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聚焦人工智能、低碳环保等主题,以相同、相近科学教育领域为依据组建校际联盟,共同开展科学教育研究和实践。
12.创建“虹科优创”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品牌。围绕卫星遥感、新型材料等领域,形成实践活动共同体,组织开展适宜中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类活动。邀请院士、科学家进校园,联合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所,进一步在实验课程、先修课程与竞赛指导等项目上达成合作,多渠道开展高端科学素养教育,与理工类、科技类学科竞赛结合,构建大中小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
13.建立长三角中小学人工智能学校联盟。搭建地区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协同创新的平台,吸引更多的高校院所、社会团体与高科技企业共同参与,发挥长三角人工智能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打造专业科学教师队伍
14.提升科学教师专业素养。持续加大中小学科学教师选聘和培养力度,加强中小学实验员配备。通过在职培训与学历提升相结合,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选拔和培养一批高水平、复合型的高中阶段理科专业教师,配备配强一批高素养的专职实验员。发挥正高级、特级科学名师作用,通过“名师辐射和名师培养相结合”的工作室模式,培育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科学教师(含学校实验员)。定期组织中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员)实验技能、实验教学比赛,激发科学教师实验教学热情与创造力。
15.加强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在区内所有学校都配有专职科技辅导员基础上,加强科技辅导员培训工作力度,聚焦工程教育、人工智能等主题推进科技辅导员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培训效果。
16.创新区域科学教研机制。建立科学类学科教研共同体,学科类教研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科研人员等构成的兼职教研员与校外科技辅导员,一同参与科学教师的研训与指导。深化推进科学学科“教研活动课程化”,开展循证教研,聚焦实验教学、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等科学课程转型关键问题开展专题研讨,提升科学教师研修的针对性。
(六)优化完善科学教育评价
17.建立健全区科学教育课程实施监测制度。研制《虹口区科学教育课程实施监测制度》,开展科学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法、考核结果等,保证科学教学过程可以支撑课程目标达成,根据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开展课程质量的持续改进,指导、监督学校实现科学课堂的教、学、评一体化。
18.研制区科学教育的“虹优指数”。充分借鉴国内外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测评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中小学生的实际学情,研制区域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测评框架,编制测评内容,每学年开展区域学生科学素养评估,指导学校依据评估结果形成学校科学育人方案。
(七)加强科学教育协作共进
19.推进科学教育实验区协同发展。与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重庆市南岸区、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共同组建工作推进协同组,制定协同组工作计划,健全合作协调推进机制,充分发挥不同地区区位和资源优势,汇聚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各区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创新发展。
20.强化科学教育的示范引领。提炼区域中小学科学教育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向全市、全国辐射。加大与云南文山、青海果洛、福建三明等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地区的科学教育协作示范,充分发挥虹口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加强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学校科学教育指导,促进更大范围的科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管理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虹口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中小学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高质量推进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建立全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强化虹口区中小学科学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推动本区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的规划引领作用。
(二)加大经费投入
每年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专项经费支持,保障区内师资引进与培养,加大对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和维护的投入,支持学生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落实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专项绩效奖励。重点加强区“科学-工程教育中心”建设与运作的经费保障。
(三)实施监测督导
建立健全区科学教育实施常态化监测体系,定期开展科学教育质量动态监测工作,根据监测结果对青少年科学素质进行分析研判,公布相关结果。把科学教育纳入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压紧压实责任链条。对参与科学教育工作表现突出的资源单位予以认定授牌,对工作表现突出的个人在职称评聘、业绩考核、表彰奖励中予以倾斜。对监测督导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及时改进,对问题突出、改进不力的部门和学校予以通报,并依法依规依纪予以问责。及时宣传工作进度和成果,提高人民群众感知度、认识度,营造良好改革氛围。
虹口区教育局办公室 2024年5月11日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