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区教育改革和发展 “十四五”规划

虹口区教育改革和发展

“十四五”规划

 

 

 

 

 

虹口区教育局

2021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与“十四五”环境形势………………1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1

(二)“十四五”面临的形势与挑战…………………………6

二、十四五”发展的总体要求…………………………………10

(一)指导思想………………………………………………10

(二)基本思路………………………………………………11

(三)发展目标………………………………………………12

  三、“十四五”发展的主要任务……………………………15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5

(二)促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19

(三)加强高质量教师人才队伍建设………………………23

(四)构建合理均衡的教育资源配置体系…………………25

(五)探索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区域样本……………………27

四、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30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合力………………………30

(二)强化机制建设,保障精准落实………………………31

(三)加强宣传引导,形成良好环境………………………32

 


虹口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

虹口区教育局

 

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上海、虹口发展战略需求,支撑虹口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依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虹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十四五”环境形势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本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上海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既定目标,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成就,基本建成适应社会发展、体现上海水平、具有虹口特色的教育强区

1.全面育人体系基本建成制订《虹口区关爱学生成长“彩虹计划”(2017—2021)实施方案》,创建“彩虹计划”育人品牌,扎实推进“立德树人工程”“人文涵养工程”“科学素养工程”“自主学习工程”“健康促进工程”“国际交流工程”“助学暖心工程”等七大工程,提升学生素养,基本建成了全面育人体系,形成了具有虹口特色的育人模式和优势品牌。尤其是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承接实施的国家“指南针计划”, 2016610日《人民日报》 以头版头条报道和社论形式高度评价我区以制度创新留住文化之“根”的经验做法2017年荣获上海市基础教育成果评比一等奖,2018年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制订了《虹口区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项目化、长效化、常态化,形成虹口特色。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案例《点燃工匠之魂点亮匠心之路——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开展匠道计划》获评2019年上海市教育系统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案例,我区推出的两部大型高中生原创舞台剧《东方之舟》和《赤子之心》,被教育部评为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案例和先进经验。在全市率先与高校马院合作,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形成一体两翼三联动教学模式。

2.教育公平均衡稳步发展。把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探索构建3岁以下幼儿服务体系,增设区托育服务指导中心,加强托育工作指导,稳妥推进托幼一体化工作。完成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加强全区规划布局,增加公办幼儿园资源供给,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公平。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从完善制度设计、优化资源布局、建立保障评估机制入手,全面提高学区化集团化学校覆盖率。共成立了18个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单位,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并向紧密型学区集团发展。新优质学校呈集群发展态势,新优质项目学校覆盖率达到40%。实施“虹口区高中教育质量提升”项目,加快高中学校在课程设置、授课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变革,积极推动高中与高校合作促进高中学校特色多样化发展。实施并完成《虹口区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基本形成全覆盖的特殊教育体系。

3.队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实施“五梯队”干部人才培养。制定实施了名校长、骨干校长、校级正职储备、校级储备和优秀青年五个梯队的校长培养计划,着力打造层级引领、团队共进、责任明晰、协调推进的培养模式。建立了35家储备干部培养实训基地,共有696人成为“五梯队”培养对象,覆盖了中小幼各学段。有1位校长获评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4人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校长”,部分校长在上海市乃至全国都具有了一定影响力。打造“七层级”教师成长阶梯,制定实施《虹口区教育系统教师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实施意见》,建立“学科高地理事长、特级教师学科基地主持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七层级教师专业人才梯队。“十三五”期间,共有15人获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12名获评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以上教师达566人,形成了符合区域实际、具有虹口特色的人才梯队培养模式。

4.教育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实现了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各学段生均公用定额标准均提前达成“十三五”规划目标。有力推进教育重大项目建设,相继完成北虹高级中学、复兴高级中学、上外东校、市五中学、复兴实验小学、民办四中心小学、霍山路小学、东余杭路小学、东余杭路幼儿园等一批学校的改扩建、迁建和新建。加强学校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加大幼儿园扶持力度,努力改善幼儿园所办学条件和硬件设施。逐年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建筑面积,完成达标学校80%的目标。进一步扩大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做好创新实验室、电子图书馆、安全体验教室、小剧场建设及设备采购配置,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建设、设备配置、信息化建设等标准的基本统一。加快外语听说测试标准化考场建设,为中考改革提供配套保障。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学校数字应用环境,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5.教育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完善现代学校制度顶层设计。制定《虹口区教育系统深化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指导意见》《虹口区教育局深化依法行政工作方案》等“1+N”配套文件。坚持“一校一章程”“一校一制度”“一校一规划”“一校一评价”“一校一特色”的建设思路,逐步形成了以章程为核心的“五个一”现代学校制度体系。100%完成市依法治校标准校创建,36所学校成为市依法治校示范校。积极推进管办评分离。遵循“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管理与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学校法人结构治理试点工作,不断完善学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评价机制,探索实践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学校办学绩效评估,为上海乃至全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型案例和实践经验。

1 “十三五”期间虹口区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十三五”

规划目标

2020年

实现情况

本市户籍3-6岁儿童入园率(%)

100

100

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

99.5

100

高中阶段入学率(%)

97-100

97.3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

95

97.7

高中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

20

28.92

高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

100

100

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

99

99.39

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

99

99.46

幼儿园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

99

99.56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中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

30

30

配备有资质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中小学校(%)

100

100

各学科信息化应用骨干教师人数(名)

100

100

区域特色学校建设(所)

50

50

配备有资质专兼职教师的创新实验室的中小学校(%)

80

100

中小学标准化卫生保健室配备率(%)

81

100

3-18岁儿童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率(%)

99

100

中小学校园足球联盟学校数(所)

21

22

新建学生室内体育活动场馆数(个)

4

4

“十三五”期间,虹口教育事业发展成效显著,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多样的教育资源与教育服务的需求和期待,教育事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为“十四五”期间虹口教育事业的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随着虹口区城市功能定位和人口导向结构性变化,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虹口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短板”也亟待解决,主要是:优质教育服务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教育质量尚需持续提升。教育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仍不充分,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尤其紧迫。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支撑新兴产业的需求亟待增强,新技术应用教育亟需加速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尚需深度融合。教师队伍结构性问题和整体素质有待破解和提高,教育治理体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二)“十四五”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上海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五年,也是虹口在新的起点上“脱胎换骨、功能重塑、能级跃升”的重要阶段,是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打造北外滩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的关键五年。在虹口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面临的环境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新的环境和形势,虹口教育需要适应新要求、直面新挑战,抢抓新机遇,更好地服务虹口区重大发展战略,大幅度提升教育服务力和贡献度,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1.学校布局面临新的挑战根据“十四五”期间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虹口区单元规划中提出的对虹口区功能定位和人口导向的发展要求,按照虹口区“南部辐射、中部转型、北部发力”的空间新格局发展目标,本区学校布局存在北外滩地区优质教育不足,中部地区教育设施配置标准亟需提升的问题,北部地区作为人口导入区,需要预留出合理的教育资源空间布局。目前,虹口区人口密度3.2万人/平方公里,是本市人口密度最高的区之一。全区共有128所学校,其中托儿所4所,幼儿园52所、小学32所、九年一贯制5所、初中18所、高中8所、完中3所、高职学院和中职学校各1所、专门学校1所、特殊学校1所,非学历教育2所。根据《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和《普通幼儿园建设标准》要求“每2.5万人口宜配建30班规模小学一所和24班规模初中一所”以及“每1万人口应配建15班规模的幼儿园一所”,区域内的现有教育资源与学校布局无法满足现有人口对教育的需求,特别体现在幼儿园和小学方面。同时,结合生源分布特点与城市旧改的节奏,从南到北,入学需求依次递增,但幼儿园及小学建设无法完全跟上规划布局调整及城市旧改节奏,尤其是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和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此外,伴随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有待提升,迫切需要统筹协调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及教育与人口之间的发展,并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在职教育培训和老年教育服务。

2.教育基础设施亟需加大建设因虹口区存在新老区域发展的较大差异,以及教育资源布局的顶层规划前瞻性不够等诸多历史原因,相当一批学校年限久、场地小,教育教学设备设施陈旧。现有幼儿园、中小学的生均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若按照现行建设标准计算则达标率很低,许多学校都在超负荷运行,远远不能满足幼儿园、中小学校正常的教学需求。此外,高中学校软硬件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按照未来学校理念,“十四五”期间亟需加强校园改扩建设计,开发立体综合教学场所,注重学习区、活动区、休息区等空间资源的重组,打造标杆性、示范性高中,切实改变虹口高中强校不强、“头雁效应”不明显的状况,保障虹口高中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继续强化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从虹口区教育现实与未来需求看,我区的教师队伍结构性问题等有待进一步破解。主要表现在:学前教育阶段,师资储备不足;中小学教师中,近20%的语、数、外教师在未来五年内退休,师资力量出现断层;随着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学段,部分学科专职教师依旧紧缺,教师性别比例失衡。同时,我区教师的整体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在:幼儿园、中小学教师的高一层次学历比例和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师职称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骨干教师培养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在全市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需进一步提升。

4.教育教学质量尚需持续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区域百姓对教育的需求也逐步从“有学上”升级到“上好学”,对教育的关注度、敏感度、期望值不断提高。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是虹口民生发展矩阵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应有之义。对照老百姓对多元优质的教育需求,虹口区的教育质量依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区域性入园不平衡矛盾突出,需要进一步拓展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义务教育阶段校际间的教育质量差异需要进一步缩小。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紧密性特质不够,核心校对成员校的辐射拉动效应体现不强。区内民办中小学校在校生规模和比例偏高,公、民办学校协调发展机制不健全。此外,高中教育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

5.新技术应用教育亟需加速推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向各领域全面融合,极大改变了传统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传统教育边界、教学组织形式、知识获取方式、教师角色定位等方面带来深刻变革。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迫切需要教育部门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加快开发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手段。对照上海和区域发展新战略,虹口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系统频繁认证难操作,网站、应用系统缺少统一认证、一站式登陆,阻碍了信息技术常态化应用;资源共享难以实现,目前的应用平台无法做到实时、高效的知识传播和资源共享,很难为持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供支持;同时,也存在应用数据难量化、信息化专业人才难定位等短板。

6.教育综合改革仍需纵深推进发展。从区内教育领域整体推进综合改革的情况来看,充分发挥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的作用还不够,各部门单兵突进、单打独斗的情况仍然存在,跨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任务达成度还不够理想,特别是在教育经费投入与使用、人事制度与激励机制、布局优化与工程建设等一系列事关全局、影响深远、波及面广的重大配套政策和工作机制的突破上,与改革需要、基层需求的距离还比较远。从参与主体来看,覆盖面还比较窄。自上而下的推动多、自下而上的发起少。部分一线教师甚至校长对于相关改革政策举措认识不深、理解不透、执行不力。如何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调高效,打通理顺机制性的梗阻问题,在更大范围内激发改革动力和活力,做到顶层设计和群众首创精神的有机统一,形成更高水平的区域合力,纵深推进虹口教育综合改革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的重中之重。

二、“十四五”发展的总体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虹口教育承前启后的发展关键期,需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主动对接《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落实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行动方案,以更高的历史站位、更宽的战略视野、更优的标准和水平,对加快推进虹口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区做出科学部署和路径设计。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上海教育大会精神,立足“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着眼虹口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打造虹口全域“大思政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理念,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增强学生把握未来能力为核心,聚焦改革提质增效,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提高教育社会服务能级和贡献水平建设与北外滩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定位相匹配的一流教育,为开创新时代虹口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提升虹口城区软实力提供强大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创新引领,为上海市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贡献虹口方案和虹口智慧。

(二)基本思路

1.坚持五育融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关键能力培养,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打造德育高地,优化智育和科技创新教育,深化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和艺术素养,健全劳动教育一体化机制,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2.坚持优质均衡。优化教育公共服务,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质均衡校际差异进一步缩小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多元包容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更加有力。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扎实落地,城乡一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全市领先优质师资的数量、规模、结构分布更加合理,专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与新时代教育内涵发展需求更为匹配。

3.坚持质量优先。激发学校创新动力,深入推进绿色生态学校建设,进一步推进紧密型集团学区建设,推进育人模式创新,涌现一批示范性学区集团和新优质特色学校,建设若干所引领发展趋势的“未来学校”。打造特色鲜明、产教深度融合,拥有一批学科专业品牌的南湖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泛在、优质、可选程度明显提高,学习者个性教育需求得到较好满足,学习型城市建设成效彰显。智能化教育服务供给体系初步形成

4.坚持特色创新。继续完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进一步下放学校办学自主权,创新区域激励机制,激活学校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尊重学校差异和发展基础,大力破除制约虹口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发动多元力量参与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和转型发展。

5.坚持科学治理。推进教育治理纵深发展,教育资源配置统筹有力,教育考核评价更加科学政府依法治教、学校依法办学、社会依法参与监督的格局更加健全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权利得到保障,家庭和社会对教育的支持、参与监督更加充分,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全育人”机制。

(三)发展目标

坚持“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充分发挥虹口文教大区的优势,全面深化“教育强区”战略,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到2025年,全面建成学习型城区、全面建成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教育强区和教育现代化,打造优质均衡发展、绿色生态发展、开放创新发展、终身持续发展、与海派文化以及现代化大都市中心城区相匹配的一流教育体系,使虹口基础教育处于全市领先行列,为虹口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1.五育融合培育体系不断健全。做强“彩虹计划”育人品牌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中小学教育,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深化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建设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建立全区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档案、体质健康档案,加快解决“小胖墩”“小眼镜”问题。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推进科学素养工程和劳动教育,构建区域一体化中小学生涯课程体系和多方联动的实践育人机制。

2.教育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公平。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教育发展的自身特点,优化资源配置,深入推进紧密型学区集团建设,义务教育区域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学校之间差距进一步缩小,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不断增加;学前教育资源明显增加,保教质量明显提升;特殊教育构建全学段全覆盖医教结合服务体系,推进融合教育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发展更加明显,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尊重学生差异,满足不同教育需求,确保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教育公平、优质教育带来的福祉。

3.师资队伍建设持续优化提升做强干部“五梯队”、教师人才队伍“七层级”培养品牌。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抓好固本强基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遵循教育教学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调结构、补短板、促升级,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

4.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继续加大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创造优美校园环境,逐步加强学校教育教学智能化的更新换代,全面推进智慧课堂,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能。加强教育模式的创新,适应新高考和中考改革,积极探索尊重学生多元选择和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变革;加强国际交流,拓宽国际视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5.教育治理体系加快构建完善。加速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政府管理模式改革与转型,深入开展区域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教育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持续推进,调动区域内各行各业、街道、社区、家庭等多元主体参与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共建、共享、共发展的良好局面。

 

2 虹口区“十四五”教育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主要指标

属性

2020年

2025年

1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预期性

99

保持高水平

2

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

预期性

95.5

98

3

幼儿园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

预期性

99

≥99

4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约束性

99.9

保持高水平

5

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

预期性

88.6

≥96

6

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

预期性

99.5

保持高水平

7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预期性

97.3

保持高水平

8

高中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

预期性

32.6

34

9

中小学生体育素养水平指数

预期性

80.41

80

10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

预期性

51.8

55

11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

预期性

80.23

80

12

参与老年教育的人次占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比例(%)

预期性

30

30

注:1.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按符合条件

常住人口口径计算。

2.第 1、2、4、5、6、7、9、10、11项指标根据现有虹口区教育发展情况并结合《上海教育教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的主要预期指标制订

3.第3、5、8、12项指标根据虹口区教育发展情况制订。

三、“十四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四五”期间,虹口教育将聚焦于“公平”“质量”“开放”“治理”四大主题补齐教育短板,破解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推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虹口教育现代化强区建设。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命题,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深入推进“彩虹计划”七大工程,做强“彩虹计划”育人品牌,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内容选择、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等方面多维度实现五育融合育人,为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和人生幸福打好基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形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以培养道德素质、法治精神、家国情怀为主线,各学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德育内容序列,推进思政课程与学科德育的同向同行;构建新思想引领、五育深度融合,与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相契合的德育内容体系,围绕“六育人”打造“一校多品”;继续推进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能力的生涯教育,实行“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的全员导师制,完善社区资源共享机制,力推家庭深度参与,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工作格局,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区联动的育人共同体,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

2.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夯实学生文化基础,积淀人文底蕴,培育科学精神。加强一体化设计,发展各学段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实施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不断提高学生学业质量。培养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求新求变的品质敢于质疑的精神、永葆探索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强化实践创新,着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深化学校以课程教学、课外活动、课余训练为主要载体的体育课程改革。大力发展青少年足球运动。探索建立学生每天运动1小时相关记录激励机制,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降低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聚焦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逐步建立全区学生体质健康档案,逐步完善跨学段、长周期、全覆盖的学生体质健康数据记录、跟踪和评价系统,形成学生体质监控、反馈和改进机制;开齐开足体育课程,促进每位学生至少掌握2项运动技能,引导学生把体育锻炼当作终身生活方式。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基。

4.增强科学人文底蕴。持续提升面向人人的美育普及水平,培育学生感受美、发现美、践行美的素养。促进每位学生形成1-2项艺术爱好和艺术特长,在艺术熏陶中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统筹布局学校艺术教育项目,推动学校艺术特色普遍形成,形成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的中小学校艺术项目布局结构。持续推动创建“一校多品”“艺术特色学校”,形成多品牌特色发展格局。完善三级美育教学体系,建设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一流艺术教育教师队伍。深化文教结合,推进社会艺术场馆、专业院团与学校艺术教育相结合,推动艺术创新实验室、艺术实验基地及小剧场等建设,发挥合力育人作用。推进学校艺术团及联盟品牌建设,发挥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辐射示范功能。推进学校科技创新特色教育,开拓科技新项目,提升学生整体科学素养。

5.加强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构建贯通一体,开放协同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构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领悟劳动的价值意义,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制定并实施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的时间场地,课程,师资活动评价六落实,注重劳动教育基础型课程的规范与创新,深化学科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建设丰富的校本特色课程,增加区校劳动实践资源供给,确保学校劳动规范化,家庭劳动日常化,社会劳动多样化。打造具备理论讲授训练,带教,实践指导能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完善安全应急保障机制。

(二)促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1.加强托育服务与育儿指导坚持“政府引导、家庭为主、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健全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体系。扩大托育服务资源供给,加强普惠性托育点建设,重点推进托幼一体化工作,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开设公益普惠的托育点,每个街道至少开设个普惠性托育点。完善托育服务指导与管理机制,加强托育服务专业培训,保障托育服务规范开展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建立健全覆盖各街道的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网络,建设虹口区科学育儿指导平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为适龄幼儿家庭提供免费、有质量的育儿指导。

2.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水平。发展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多元包容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科学统筹规划学前教育资源布局,确保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强化儿童立场,开展教、养、医融合的科学保教研究。深化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双向衔接,杜绝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推进优质园创建工作,公办一级幼儿园超过50%,公办示范性幼儿园超过10%,引导民办及其他办幼儿园走普惠、特色、优质办园之路。贯彻落实《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以及等级评估相关指标要求,建立动态多元的质量监测机制。

3.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深入推进紧密型学区集团和新优质特色学校建设,持续推进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建设,打造一批市示范性学区集团和区紧密型学区集团,基本形成紧密型学区、集团创建的良好格局。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小学深入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实施低年段主题综合活动课程建设,实施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基于区域特色的学校综合课程创造力和实践项目,深化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改革,落实中考改革全面实施根据《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结合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管理等“五项管理”,进一步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做实做优做细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4.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实施高考改革,加强市、区示范性高中建设,建立以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为核心的初高中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扎实推进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全方位提升虹口高中教育质量。鼓励有基础和条件的高中,打造特色课程体系,形成稳定独特的办学风格,促进虹口高中学校的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深化与高校的合作,积极利用高校优质资源,更好满足虹口学生的发展需求。

5.发展基于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深入推进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内涵建设,改造、升级和建设一批实训场所;聚焦重点产业和社会民生事业急需领域,布局数字创意、智能汽车服务、健康护理、智慧商旅四大核心专业板块,打造一至两个高水平专业;鼓励相关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进资源、人员、技术、管理、文化等全方位实质性深度融合;推动区域性实训基地建设,与区内企事业单位共建学生实践实习基地;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上海紧缺的新技能、新技术培训项目,积极探索“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

6.建设基于泛在环境的终身学习体系。依托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社区图书馆、市民驿站等资源,构建泛在可选的终身教育体系,完善“市学指中心—区社区学院—街镇社区学校—居民教学点”四级课程资源配送体系,满足市民学习需求整合辖区内各街道优秀文化资源,形成街道“微行走”路线和人文行走学习点,打造虹口人文行走特色品牌;推进老年教育“三类学习点” (社会学习点、养教结合学习点、居村委学习点)建设,为老年人提供灵活、便捷、就近学习的机会,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与幸福指数

7.促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设点布局,健全以随班就读与特教班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深化医教结合研究,拓展医教结合干预支持范围,建立“一生一档”动态跟踪机制,完善特殊教育课程支持体系,为特殊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康复、保健服务。探索融合教育分层支持体系,推进融合教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推进学校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升校园“无障碍”水平。

(三)加强教师人才队伍建设

1.把师风师德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学习遵守中小幼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引导教师争当“四有”好老师,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使每一位教师担当起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搭建班主任发展平台,提升班主任建班育人能力。把师德素养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奖励表彰的首要参考依据,对违反师德师风行为“零容忍”,建立健全教师入职查询制度,守牢师德底线。

2.把好人才“入口”关。充分用好各类人才政策,积极拓展渠道,吸引、招录优秀、急需人才,重视新入职人员(包括托育服务人员)培训,新招录教师必须为本科及以上学历。

3.深化强师优师工程。持续做强干部“五梯队”、教师专业人才“七层级”培养品牌。选优配强校级干部队伍,通过交流、调整、充实,优化基层学校干部队伍结构;健全教育管理人才梯队的培养培训、管理跟踪、效果评价等机制,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校(园)长,储备一批有较好发展潜力、较高专业水平、较强管理能力的各梯队干部。加强领军型校(园)长培养,办更多的名校。加大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进一步扩大虹口教育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配合北外滩地区教育资源布局,着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优秀教育管理人才。实施强师工程,完善专家指导、名师引领、团队内部层级带教的研修模式,搭建教师专业发展与对外展示平台,营造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氛围。加强区级中小学学科基地建设,培养具有市、区影响力的骨干教师和名师;提升骨干教师柔性流动比例,促进优质教师资源的区域共享;加大区级层面统筹调配师资的力度,推进教师的合理流动和优质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四)构建合理均衡的教育资源配置体系

1.统筹布局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根据虹口南、中、北区的功能定位以及人口结构调整和流动的趋势,合理布局高、初、小、幼、职教等各学段学校(园)资源,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协调、有序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充分满足居民教育需求。“十四五”期间,将结合住宅开发和旧城改造同步配套教育基础设施,通过新建、改建、扩建、迁建、置换等方式,提升虹口生均建筑面积、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调整教育系统内部各学段间布局,以空间换时间,解决入园、入学高峰。

2.推进现代化标杆性、示范性学校建设。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按照未来学校的理念,加强校园改扩建的设计,开发立体综合教学场所,注重学习区、活动区、休息区等空间资源的重组,每年打造若干所现代化的标杆学校(幼儿园)、小而美的特色学校(幼儿园)和智慧学校,在“十四五”期间建成一批“现代化、高品位、有特色”的人民满意、学生向往的学校(幼儿园)。全力打造与北外滩发展相匹配的一流教育公共服务,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北外滩、嘉兴街道等区域,建设1至2所高品质学校,丰富虹口教育的多样性,满足老百姓的多元教育需求。

3.深化数字化赋能教育发展。推进数字校园智慧课堂建设,打造网络化、智能化、泛在化的智慧学习环境,形成技术、资源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匹配的智慧教育教学体系;建立综合学生健康、品质、素养和成绩等多方面信息的跟踪和评价系统,探索基于静态和动态数据的学习管理和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定制化教学,形成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差异化推送机制,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支持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参与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和课程资源,形成优质共享、持续更新的教育资源库。构建以“一证一库一平台”为核心的教育治理大数据平台。以教育专网和区级教育专有云为基础,以“一证一库一平台”为核心打造教育治理大数据平台,实现统一身份认证,推进区、校两级教育数据库建设,建成区校两级的应用协同平台和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着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治理能力。

(五)探索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区域样本

1.创新政府教育管理方式。深化教育领域管办评分离改革,明晰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各级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职责和权力,建立和实行教育清单式管理制度,把影响虹口区全局和未来发展的教育事项统筹到区级层面,把贴近基层实际的教育事项逐级下放,减少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教育不必要的干预,释放基层学校改革的活力和创造力;完善“监测—评估—督导”的教育评估督导工作机制,探索“督导、执法、检查、评估”一体化大数据督导新模式,充分发挥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在提升教育品质方面的作用。

2.深化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继续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发挥章程在学校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建立社会参与学校管理机制,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社区参与治理格局;抓住学校校长、中层管理等关键岗位,以完善学校治理中的改革创新、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责任落实、危机处理等为重点,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继续推进学校的“五个一”建设,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实现依法治校。持续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法律顾问全覆盖配备。

3.探索多方参与教育治理模式。进一步明确区政府、教育局、督导室、学校在区域教育治理体系中的定位,形成“决策—建设—操作—评估”四位一体的区域教育治理模式;健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机制,推动家长、社区、行业协会、社会贤达等共同参与学校治理,形成教育系统内外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减少外部环境对学校不合理、不必要的干扰,提升学校办学治校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建立教育督导、评估结果信息进行公示公告制度,做到学校教育质量接受社会评价、学校教育成果接受社会检验、学校教育决策接受社会监督。

4.加强学校与社区资源有机融合。统筹协调用好区域内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提供多元、便利和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建立覆盖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场馆、红色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公益设施的虹口文化教育资源目录,免费向学校、学生开放;通过政府购买或财政补贴等方式,吸引社会上有资质的体育、艺术、科技等人力资源以全职或兼职的方式为学校提供相关教育服务,丰富学校教育资源,弥补学校人力资源的不足;推动开放办学,构建学校和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家庭协同育人格局。

加强街道社区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各级各类学校资源(如体育设施设备等)有序向区域内公众开放;社区学院(校)、南湖职业技术学院与街道或社区合作建立若干培训基地和体验基地,为社区居民提供相关教育和培训服务;街道或社区依托市民驿站等设立社区服务体验岗位,引导和帮助学生加深对社区人文环境、风俗习惯的了解。

5.营造公民办学校协调发展的教育生态。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逐步调控民办教育规模,依法规范民办学历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营造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协调发展的良好生态,进一步激发民办学校的创造性与活力,满足个性化、优质化、特色化的教育需求;引导民办幼儿园走普惠、特色、优质办园之路;支持社会力量提供3岁以下托育教育、老年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等服务;规范校外线上线下教育培训。

6.构建融合发展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坚持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助力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提升国际教育服务能力,引进和深化国际教育项目,推进职业教育依法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完善干部教师、学生国际教育学习交流机制,提升中外优质教育交流水平,充分发挥优秀对外交流项目的优势,支持和组织学生参与国际性艺术、体育赛事和展演,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加强“指南针计划”等对外交流品牌项目建设,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播;继续推进“彩虹计划—国际交流工程”,拓展师生国际视野,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推动中外教育借鉴。

 

3 虹口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推进项目

 

序号

重点项目

建设推进内容

1

教育评价

改革项目

1、深化党委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评价

2、改革各级各类学校评价,建立婴幼儿托育服务监测评价制度,完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监测,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构建基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普通高中评价制度,改革基于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职业学校办学质量指导评估制度。

3、完善教师分类评价,改革教师科研成果评价。

4、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严格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2

学生全面

发展促进项目

1、多维度实现五育融合育人,深化实施虹口区大中小学校思政课一体化与学科德育同向同行项目。

2、推进导师制项目和学生生涯发展项目。

3、推进医教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项目。

4、开展 “1+N”同心圆的家庭教育工作指导的机制建设项目,打造校内外育人共同体。

5、推进“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文教结合”“科教结合”加强学校科技艺术创新课程,通过“普及+培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

6、深化科技工程中心内涵建设,加强青少年科学院虹口分院与高校、科研院所、实践工作站的深度对接,发挥区域青少年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平台的作用,形成一校多品的格局。

7、加强体教融合,以示范性高中为牵引,形成重点突出的“9+X”体育艺术项目布局结构,推进全区中小学体育素养评价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加强体育课程改革,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评价反馈改进机制。

8、推进实施劳动教育项目,深化“指南针”传统文化课程,加强地域性“非遗”项目课程化实施,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劳动课程。

3

基础教育高品质发展促进项目

1、持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深入推进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实施初中课堂改进项目,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2、争创普通高中“双新”实施示范区、示范校、项目校,力争挂牌1-2所特色普通高中。

3、培育特优高中,建立以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为核心的初高中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

4、实施虹口区高中资优生辅助培养项目。深化与高校的合作,积极利用高校优质资源,更好满足虹口学生的发展需求。

5、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深入推进紧密型学区集团建设和新优质学校,持续推进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建设,打造一批市示范性学区集团和区紧密型学区集团,基本形成紧密型学区、集团创建的良好格局落实中考改革全面实施。

6、根据《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结合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管理等“五项管理”,进一步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做实做优做细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7、小学深入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深化实施学校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改革,探索实践项目化学习,促进教与学的方式变革。

8、科学统筹规划学前教育资源布局,推进托幼一体化发展,完善普及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优质幼儿园的创建工作,整体提升办园水平。

4

产教融合

创新项目

1、深入推进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内涵建设,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支持重点专业率先发展,打造一至两个市级高水平专业。

2、聚焦重点产业和社会民生事业急需领域,抓住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融合“初创期”的契机,布局数字创意、智能汽车服务、健康护理、智慧商旅四个专业群。

3、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作用,通过职教集团、学院理事会等组织,推动“政校行企”共同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4、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互促共融的开放共享平台,采用引企入校、送教入企、双向兼职、项目共研等方式,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在“产学研创”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融合作用,实现人员、设备、技术、管理、文化等全方位深度融合,服务区域内重点行业发展。

5

在岗人员继续教育双元制模式

推进项目

1、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多种教育类型,稳步推进成人继续教育工作,搭建成人继续教育“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为社区居民、在校学生及行业系统人员提供多次学习机会、多样学习途径和多种成才路径。

2、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终身化、融合化教育发展趋势,基于开放教育和技能社会特点,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应用型、技能型学科专业。

3、发挥上海市虹口开放大学功能,探索高本贯通办学试点。

4、服务虹口区全民终身学习,探索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融合发展的职责。

5、紧紧依托学校优势资源,谋求继续教育方式结构调整转变,增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系统的服务贡献能力,将社区学院继续教育建设成为多层次、多功能、多形式的办学体系。

6

一流师资队伍

建设推进项目

 

1、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2、加强领军型校(园)长和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持续做强干部“五梯队”、教师专业人才“七层级”培养品牌。进一步扩大虹口教育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3、配合北外滩地区教育资源布局,着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优秀教育管理人才。4、实施强师工程,完善研修模式,搭建教师专业发展与对外展示平台,加强区级中小学学科基地建设,培养具有市、区影响力的骨干教师和名师。

5、提升骨干教师柔性流动比例,促进优质教师资源的区域共享。

6、加大区级层面统筹调配师资的力度,推进教师的合理流动和优质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7、把好人才“入口”关,充分用好各类人才政策,积极拓展渠道,吸引、招录优秀、急需人才,重视新入职人员(包括托育服务人员)培训,新招录教师必须为本科及以上学历。

7

教育资源布局

调整与基本建设保障项目

1、提升基础教育办学条件,重点推进161街坊新建学校、76街坊新建学校、117街坊新建学校、新建中福会幼儿园(虹口分园)等区政府重大项目建设,完成张桥路小学、同心路幼儿园迁建。2、新建学校满足现行规范标准,提高生均建筑面积达标率。

3、加强高中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促进虹口高中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完成117街坊HK366-01地块新建学校项目,打造一所高品质、高标准符合北外滩地区高端定位要求的完中。完成北虹高级扩建项目,新建餐厅,改善师生用餐环境。保障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需求,实施科研实训基本建设项目。

4、加强教育领域新基建,适应智慧学习趋势和要求,加强校园安防系统建设和设施设备配置,推动建设安全物联网监控系统和视频监控,完成我区学校智能安防建设,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综合保障的安全监管体系。

8

信息技术赋能教育变革引领项目

1、以“国家级教育信息化实验区”的建设为契机,完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实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

2、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教与学应用融合支撑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录教学过程,以大数据助力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推进大规模因材施教。

3、开拓创新教育资源建设模式,实现教育信息化优质资源互联互通。通过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提升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和能力,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9

教育对外开放

提质增效项目

1、坚持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深化推进“彩虹计划之国际交流工程”,加强中外学校校际合作交流,拓展师生国际视野,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推动中外教育融合。

2、助力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提升国际教育服务能力,引进和深化国际教育项目,推进职业教育依法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3、完善干部教师、学生国际教育学习交流机制,提升中外优质教育交流水平,充分发挥优秀对外交流项目的优势,支持和组织学生参与国际性艺术、体育赛事和展演,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4加强“指南针计划”等对外交流品牌项目建设,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播。

四、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合力

1.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到教育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聚焦教育综合改革的瓶颈难点和民生热点,统筹各方力量、压实工作责任,整体推进落实全区教育改革发展重大任务。区教育局切实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履行主体责任,提升适应教育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更加主动地与各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任务落实落细。各成员单位职切实增强“与我有关”的责任意识,关心教育、研究教育、服务教育,紧紧围绕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发挥各自资源优势,积极支持配合教育攻坚克难。

2.坚持党建引领,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命题。守牢意识形态主导权,坚持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将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融入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全过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政治引领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纪律教育、纪律执行,加强对“三重一大”事项的监管,着力构建风清气正的教育政治生态。

(二)强化机制建设,保障精准落实

1.建立目标分解与任务落实机制。完善“十四五”规划分目标、分层次实施机制,利用好教育综合改革机制,重点解决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短板问题,推动重大教育设施建设工作。形成科学高效的多部门协同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将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街道和相关单位,将规划推进落实情况作为相关部门和干部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

2.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全面落实教育经费政策,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义务教育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提升财政经费使用效能,健全生均拨款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保持生均经费位于全市前列,推进预算与绩效管理一体化改革工作,建立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新体系,硬化预算和绩效“双约束”,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与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

3.建立规划实施和监督评估机制。抓好规划实施落实的过程管理,结合年度计划的制定,把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制度,对本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跟踪监测和考核评价。充分发挥教育一线工作者、教育专家、第三方专业评估组织等在教育决策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通过专家咨询、开放建言和购买服务,汇集破解人民群众最关注教育问题的智慧,不断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宣传引导,形成良好环境

1.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坚守舆论引导主阵地,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密切关注教育舆情动态,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舆情研判处置能力。坚持正面宣传,讲好虹口教育故事,进一步弘扬高尚师德师风典型人物,聚焦回应人民密切关注的教育热点、重点问题,引导社会公众形成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成长观,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完善教育事业发展公众参与机制。加强教育信息公共平台建设,推动区、街道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发布教育改革和发展动态概览,不断提升教育事业发展信息的透明、公开,建立教育信息集成分析系统,及时反映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教师、家长等的实际需求。激发公众参与意识,建立贯穿教育规划编制、实施、监督的公众参与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